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曾子“仕于莒”及其儒学修养
  

蔺洪生
  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姒姓,名参(学术界一读sh
ēn,一读cān),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嘉祥)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曾子作为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倾心研究儒学,参与编制《论语》,撰著《大学》《孝经》,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倡导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并把中庸之道传给子思,再传孟子,形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曾子子思孟子学派”,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孔子盛赞:“参乎,吾道以一贯之。”“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也哉!”(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恰恰是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据《韩诗外传》载,曾子在鲁悼公(公元前466~公元前430)时曾在莒地做官,并使莒地大治而政声远播。莒州文庙铭曰:“守约而博,学恕以忠,圣门之传,独得其宗,宗圣曾子,一贯之旨,三省之功,格致诚正,万世所崇。”古时州守也称:“(莒州)经圣贤之治理之地,其人情风俗必异于他邑。”历代莒志及《莒文化大典》也都多有称誉。在新时代,对曾子及其学说进行研究,可以追寻先贤情怀,感受经典之美,有利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促进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
  一、曾子“仕于莒”及其孝道
  曾子在莒地做官的记载,见于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卷第一第一章:“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其意就是,曾子曾到莒邑做官,官俸三秉粟米(十斗一斛,十六斛一秉)。在这时期,曾子为了奉养亲人,只看重俸禄而看轻自身得失。这不但体现了曾子“谨身节用,颐养父母”之理,也印证了“孔子贵仁,曾参重孝,孟子主仁义,荀子隆礼”之说。《莒文化大典》载曰:“(曾子)仕莒后,对莒文化十分崇仰……特别对舜的孝文化无比推崇,从而牢固树立了他的孝思想。”
  《韩诗外传》以儒学为本,将三百多条中国古代史实、传闻、轶事与《诗经》联系起来,以丰富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其之所以开篇就是“曾子仕于莒”,除因曾子“以孝著称”外,还在于曾子学说以孝治为主要特点,所著《孝经》《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包含深刻的儒家伦理和道德教化。据载,曾参的父亲曾皙(又名曾点)是孔子第一批授徒弟子,曾参随父学习诗书,“伏案苦读”,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淮南子》),正因深受其父影响,曾参得拜孔子为师,进一步发挥孝亲观念,提升孝道内涵,终成孔子思想主要继承人。据《孝经》载,孔子曾和曾参对话,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古圣先贤有至高德行,至简道理,能使天下和顺,百姓相亲相爱,上下没有怨恨,你知道吗?)曾子听后,马上“避席”,起身回答:“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我不敏达,怎能知道?)他虚心向孔子求教,把孔子教诲融入孝行。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他就“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孔子不饮“盗泉”之水,他就不入“胜母”之闾,以示对母亲的敬重。他还经孔子指点,于寒露上候(寒露前五天)单日单时采阳面菊花,晾干用山泉水冲泡,让母亲服用治愈眼疾。正因曾子恭敬于师,孔子对之专门授道而作《孝经》,使之成为先秦时期孝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孝治派鼻祖。
  《孝经》作为一本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学经典,肯定孝是“诸德之本”,“甚哉,孝之大也!”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孝经》开宗明义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初表现为赡养父母,然后表现为效忠君王,最终表现为立身处世)。有人曾问曾子:“夫子可谓孝乎?”曾子回答:“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又说:“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大戴礼记·解诂》)可见,孝行在曾子思想和行为中占着最突出的地位。在他看来,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精神之孝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肉体之孝必须升华到精神之孝才能成为全面的真正的孝。他还认为:“父母死了不可再活,寿命到了不可再加,所以,孝子要养父母,而父母不能等啊!用大牛祭坟墓,不如在父母活着时用鸡猪一类食物好好奉养。”曾子不仅阐述孝道,而且躬行孝道,成为古代孝子典范,其“耘瓜受杖”“思母吐鱼”等孝亲故事载于史书,也在莒地久有流传。有一次,曾子有次和父亲一起锄地,一不小心把苗锄掉,其父一杖把他打昏,他醒来后就问父亲:“您教诲我时是不是生气了?身体是不是受到影响?”接着弹琴唱歌,让父亲知道自己并无大碍。还有一次,曾妻买来鲜鱼让曾子尝鲜,曾子涮块生鱼放进嘴里,旋即吐出,含着泪说:“老母生前不知生鱼美味,今我独尝,真不孝啊!”从此不食生鱼。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曾子“仕于莒”及其儒学修养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