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家风,中国特色正能量
  

辛彩霞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给家族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这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对家族的传承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潘岳看过文学家夏侯湛整理的《周诗》后写作了《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伦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风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
  每到春节,提到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会得到很多家庭的青睐,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色彩会逐渐退去,字迹会日渐模糊,但好家风会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爱护着家、守护着国。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古代士大夫的生活信条和安世之道。这种精神的种子在家风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曾国藩家训》中有“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升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的“正心”劝解;在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修身”告诫;在袁采的《袁氏世范》中有“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的“齐家”警句;在“习氏家风”中有“国事大过天”的“治国”之道;在康熙大帝的《庭训格言》中,有“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的“平天下”箴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国两相依。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延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教育。古人讲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讲勤俭持家,这些在今天仍有可汲取的营养。一代代的家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家风,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正能量。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家风,中国特色正能量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