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担杖情深

  孙宪武
  我的家乡在胶州湾西部的一个山村。对于农民来说,家什是生产生活之本,如犁杖、担杖、小推车、扁篓、囤子等,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
  其中,担杖是各家最普通最常用的家什。担杖需要用柳木或槐木一类韧性较好的木质制作。制作担仗,要先挑选一块合适的木料,将其修成长约200厘米,中间宽约7厘米、两头宽约5厘米,厚度约3厘米的扁担,再在扁担两端各固定一套铁链环和钩子,即制成了一条担杖。
  担杖最大的用处是到水井里提水、挑水用。当时,农村没有通上自来水,全村300多户生活用水靠3口水井。每家都常备一口大缸,能盛五六桶水。每天早晨是井上最繁忙的时间段,一口水井同时要有两三个人用担杖钩着铁桶提水。用担杖钩铁桶到井里提水,也需要有一点技巧。熟练的,上头用手抓住担杖的钩,将下头接近井下水面钩子钩的铁桶,左右一摆,水桶即口朝下灌进水,上头用手一提一松地蹾两下,水桶就灌满水,用双手提拔担杖,一桶清清凉凉的水就提放在井台旁。紧接着就提另一桶水。前后不过三两分钟,两桶水就摆在井台旁,用担杖挑起两桶水颤颤悠悠地回家。
  记得我初次到井里提水,看到数米深的井,头就有点发懵,下面的担杖钩也不听使唤,“噗嗵”一声水桶就掉到井里了。无奈,只好请求年龄长一点的帮忙将水桶给打捞上来,并向其请教提水要领。之后,我就很快掌握了提水要领。我们家和奶奶的用水,每隔一两天,我都会挑满缸。
  在山地劳作,担杖是用来运输的主要家什。春日播种前,需靠担杖挑着两筐肥,一次一次地运到地里;秋天收获地瓜花生,要用担杖挑着两筐果实,一趟一趟地运回家。
  山间小路起伏不平,挑担时,要根据地形调整姿势,通过顺势借力卸力来节省力气。走平地时,要用一只手在前面挽住担杖,让担杖更好地贴在肩膀上,另一只手拉住后面一只筐上的绳子或筐沿,以减少萝筐的摆动。上陡坡时,姿势不变,但因地势前高后低,担杖变成上了上翘后沉,所以在前面挽住担杖的手使劲地下压,后面拉住箩筐的手使劲上提,浑身吃住劲稳步上行。下坡时,两只手变成了一前一后分别提住筐上的绳子,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要防止箩筐碰到山体或树木而使身体失去重心。
  用担杖挑东西,要左右肩轮换,均衡用力,防止疲劳。常挑担的,更换肩时,就将担杖在脖子后一横,来一个180度的旋转,使两只箩筐前后调个,担杖就换到另一边的肩上了。而对于初挑担的人来说,要换肩,就只能将两只箩筐落地,靠移动身体将担杖换到另一只肩上,这显得既费时又笨拙。挑担久了,这点换肩的小技巧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如今,老家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又从家门口延伸到了田间地头。适合山岭地耕作的小型运输机械大范围普及开来,人们再也不需要用担杖挑着沉重的物品穿山越岭了,就连各家的用水也都使用自来水了、村民集体告别了挑井水的岁月。
  那些年,担杖是每家离不开的家什,农家人对它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现在,几乎每家还保留着一条担杖。这种岁月里的物件,在平淡中给予了我们悠长的陪伴,它让人们记住了岁月变迁,记住了浓浓乡愁。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副刊·文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担杖情深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