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公字沟”徒步参观记
  

吴玉珍
  “同志们,先回办公室一会儿吧!有重要事情传达一下!”学校负责人戚兰欣老师在学校喇叭里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我个人由学生走到工作岗位的青葱岁月。
  我刚从莒县一中毕业,就被村里公推到学区,做了一名民办教师。那时,每个星期六下午全学区老师都要在韩家村中心校学习。一天,刚散会走出校门不远,就接到上级教委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早晨5点全体教师到区教委会集合,到五莲县街头镇的“公字沟”李崮寨参观学习。
  李崮寨曾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学习。当时依仗脚力翻山越岭参观学习,是为发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我们学区到五莲县街头镇“公字沟”李崮寨,足有50多公里路程,要去学习,需要一步一步地量过去。我异常兴奋,虽然22岁了,却从没走这么远的路。
  当天晚上,同志们打好背包,第二天早上4点起床,马马虎虎垫垫肚子,一起来到城阳区教委会集合。
  5点整,队伍准时出发了。区教委的领导带队,一路向东。过了沭河,天还不亮,什么也看不清,只听见唰唰的脚步声。近一个小时后,笼罩着大地的幕布掀起一角,东边的地平线上泛起了一丝淡淡红光,太阳要出来了。
  孙老师习惯挽着我的胳膊,同我一起走。忽然她小声问:“怎么没听见进士的动静啊,他没来吗?”我前后看了看,是啊,那么爱说话好热闹的人,怎么没听见他的声音?天越来越亮了,我再回头去看,见进士落在后面得百十米!这怎么回事?
  李进老师小时候右脚受过伤,留下了后遗症,走路一点一点的,但速度却是很快,平时都好走在大伙儿前头,于是大家公推他一个雅号叫“进士”。他为人幽默、热情,好说笑话,不论什么场合,只要他在,气氛就热闹了。今天怎么反常落后了?我俩觉得纳闷,就停下等他赶上来。
  队伍见我们停下了,带队的老师喊了一声:“原地休息一会儿。”孙老师起了个头,大家一起唱起来:“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进士终于赶上来了。我问:“怎么今天不争上游了?”他龇牙咧嘴道:“可别提了,早上出门时看不清路,被根树枝绊了下,闪着脚脖子了。”孙老师问:“伤了哪只脚?”进士道:“点脚!”我俩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真是黄鼠狼单咬病鸭子!
  “那你怎么不说一声,好请个假”,我说。
  “好容易拉次练,哪好意思掉链子拖大伙儿后腿,说了不让人笑破肚皮!”
  我忧愁地看着他右脚:“怎么办呢?二万五千里才迈了第一步呢!”
  进士直了直身子:“不妨事,活动开就好了。”
  队长从旁边也听个明白,关切道:“能行吗?”
  进士庄严道:“没问题,轻伤不下火线嘛!”
  队伍于是再次前行,队长带头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口号真是灵丹药,进士顿时一扫刚才委顿模样,又劲头十足起来,似乎点脚也不那么点了。
  前路多半是山路,越来越耗体力。老师们走路大都开始歪啦歪啦的,我的脚趾也各磨出血泡来,火烧火燎地疼。但这又是多么不寻常的经历啊!离开熟悉的地方,翻山越岭中,青绿满眼,微风拂面,处处是美丽风景。终于在一轮轮的赞叹声中,我们到达了桑园中心校。
  孙老师张罗来两盆温水,让我和进士李老师一人一盆泡脚。我泡了会儿,用针把脚上的泡扎破,挤出水来,清理干净,预备着明早继续战斗——— 爬“万丈崖”。这山听名字就知道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虽说就在桑园中心校东边,但又高又陡,少有人爬。但过了万丈崖,就是本次行程的目的地——— “公字沟”李崮寨了。
  吃过晚饭,桑园校领导安排我们到教室里住下。我和孙老师把两张课桌靠在一起,两人合床取暖。那时生活紧张,出发只带一床被子,为了暖和一点大家经常合铺。我和孙老师虽然不在一个学区,但年龄相仿,性情相投,她性情温婉和气,待人如沐春风。我俩经常在一起学习、开会,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还惦记着进士:“李老师真是好样的,不知明天对付万丈崖,他的腿还能吃得消吗?”她也累坏了,模模糊糊说:“进士可是条硬汉,相信他没问题。”
  一晚无事。天蒙蒙亮,队伍就开始向万丈崖进军了。
  山高路陡。晨曦中铺展出一幅浓墨重彩、疏密有致的山水画卷,置身其中,我们前探着腰,谈笑风生,走走停停,顾不得腰酸脚疼。队长说休息一会儿,我们就各人找棵树,倚着休息一会儿。山顶就在前面了,此时放眼望去,满山葱翠,不觉令人心胸大开,身轻神怡,步子也紧了起来。
  队长又让孙老师起歌。孙老师就领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气势高昂的歌声,在山间回旋、荡漾。疲乏仿佛没有那么逼人了。终于爬上崖顶了!大家深深地呼吸,感到全身心地扑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中。大山用苍翠的松柏,飘渺的云烟迎接了我们。环视四周,群山小如樗蒲,越显得此崖伟岸。我们向大山谷叫喊,声音在山谷里久久回荡,似乎大山在与我们亲切地对话!再俯视自己走过的S型蜿蜒曲折的羊肠山路,内心不由地升起一股自豪感。
  远处白云缭绕,朦朦胧胧,美不胜收。近处崖边的瀑布,从二百多米高的峭壁缝口飞流直下,在山下激起水雾蒙蒙。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公字沟”李崮寨的风貌,尽收眼帘,晃动着的人影若隐若现,全村二十几户人家正在集合欢迎我们。
  太阳一杆子高了。队长说:“人家都等着我们了。现在下山了,大家一定要小心,上山虽慢,下山更难,不可闪失。”我们小心翼翼地瞅准石头和大树旁边下脚,预先瞄好个目标跑过去,或揽着树,或抓住藤,就这样一程一程地跑着下了山——— 山陡得根本刹不住脚,没法儿一步一步地走啊!进士的脚怎样了?我时不时看向他,见他一会咬咬牙,一会皱皱眉头,嘴里不住的念叨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自己给自己打气儿,竟然没有落下我们半步。看到他那艰苦卓绝的模样儿,既觉得好笑,又让人由衷地佩服。
  终于我们一个不落地胜利下山了。一下山就看见古朴的石头房子,到处都贴满了红色标语。公字沟的全体社员早就站好了队,人人手里都挥动着毛主席语录热情欢迎我们。
  我们先在山下大石头堆上坐下来稍事休息,社员们烧好热水给我们送过来。各人简单吃了点自己带的饭。只有“进士”李老师坐在石凳子上不动嘴,我和孙老师过去一看,他右脚脖子肿起老高来了。这可怎么办?他摆手不让声张,说“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这时,我突然想起来了,林老师好出门带药。我找到他,问有没有带硬伤药。他说只带着红花油。这太好了!跟他说明了情况,他问“咋不早说”?我悄悄说:“进士不让说,怕别人笑话。”林大个子气道:“死要面子活受罪!快给他抹上!”
  李崮寨坐落于街头镇尖垛山的西南深沟里,四面环山,出入不便,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为了方便社员,刘太臻带领村民在村里办了一个无人商店,由女青年段德玉负责。她不怕山高路远,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进货,把货标上价格再回生产队干活,小店也没人照看,售货全凭社员自觉。谁想用什么东西就随便拿,自觉把钱付上,社员交钱取货,毫厘不差。村里人口少,昼夜不关门,做到诚信经营,“公”字当家。“公字沟”名字也由此而来。刘太臻还讲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散会后,我们又参观了李崮寨的自然环境。由于这里是山地,大都石头、砂砾,土地都零星散落着,最大的不过几平方米,小的只有簸箕大小,没法儿以“亩”计量。刘太臻带领大家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全村日夜奋战,把沙地石子地改造成了梯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逐年大丰收,社员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
  无人商店、知青宿舍、“公字沟”事迹,真实记载着六七十年代那段岁月。今日,李崮寨已是一个人文景点和山水胜迹交织在一起的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去游览。几年前,女儿开车带我和老伴去旧地重游,隔了五十年时间看去,青山葱翠,白云悠悠,往事历历,让人感慨。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公字沟”徒步参观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