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养老路上
  

焦见修
  由于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的关系,注定一辈子与“生老病死”生命全周期悠关的事业。1979年末最后一个月的一天,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卫校毕业生,我被分配到国营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据说该院成立之初曾有一段时间与县医院规格相同,当时县级以下医院均为集体性质,不能流动到国营单位。上班以后,恰逢第一个纳入国策的“计划生育”如火如荼,我院负责县域南部七处公社的计划生育技术性工作,被“计划”的老百姓诅咒成“合法的杀人犯”。
  五年后,我调到了市医院妇产科婴儿室工作,“三八”班上迎接了一个个鲜花般婴儿的到来,基本结束了以前那种充满淚气和负罪感“运动式”的工作,还原了尊重生命天使般神圣的工作。时序又过去了十二年,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院里又安排我去消化内科组建内窥镜室,开展胃镜肠镜检查业务,随着业务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接触了越来越多消化道肿瘤病人。前后两种工作际遇,心理体验反差巨大,真是一边鲜花,喜出望外;一脚地狱,伤心欲绝。意想不到的是退休后又“超期服役”了近两年。今年四月医院返聘政策调整,离开工作岗位后,为表达对亲家多年以来照看孙女的谢意,便赴京到儿子家照料他们的生活,让亲家好好休息一下。五月初的一个早上,接到院领导电话,安排我重新就业,转岗到一个养老机构去组建一个康复治疗中心。出于养老情结以及对生命存绪的探究,于是便愉快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再专门体验一下老年人的健康养老生活。
  刚参加工作时真是少不更事,对于人的生命认知还停留在冰冷的书本知识和理论上,对其存在的社会意义缺乏理解。后来,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个人家庭生活的体验,才真正对人的生命产生了敬畏之心。至于养老,年轻时考虑不多,但发生在身边同事的一件事情,让我很长时间不能释怀。改革开放之初,“出国热”刚刚在我们这个年轻的城市兴起,单位一青年才俊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家庭生活,赴美读书并取得“绿卡”,一度成为青年人的学习榜样。但在后来回国为父亲送终时,由于签证到期,不能等到父亲终老的那一刻,便眼含热泪匆匆踏上回美的归程。由此,我便对“养儿防老”产生了动摇,并决定刚刚读初一的儿子以后不准出国读书和生活。2003年,儿子如我所愿考上国内一所985高校,心里暗自庆幸了一番。儿子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习惯性地到他的卧室房间转转,心里也总觉得空落落的,突然发现这么早就进入“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在班上目睹老年人看病的情景,不自觉的与自己进行对号入座,子女多的老年病人前呼后拥、分工合作,既能很好地照看好老人,又能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检查流程。而那些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尤其是子女在外地的更是可怜之极,他们孤立无助、顾东不顾西、紧张、忙乱。在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一个老人陪着另外一个老年人、甚至一个孤身老年人到医院看病,那种困难可想而知。他们除了不明白各项流程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懂二维码等。此时,一种恐惧感便会油然而生,“老”和“死”哪个更可怕?由于我不能脱离工作去帮助他们,只能在我的工作职责范围内给予尽可能的照顾,更多的是同情、无奈和伤心,为他们也为以后的自己,甚至长时间走不出这片阴影。还好,由于“养儿不孝还有依靠”古老信念的支撑,再加上儿子也在京娶媳生子生活安定下来,感觉养老还有一段时间。
  以前在中国养老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不是问题。有句古话叫养儿防老,与之相关联的是孝文化和尊老观念的发达。国家不仅在道德层面上树立许多孝顺尊老的典范,也在法律上规定了严格的孝顺父母尊重老年人的条文,最严重的“十恶”之中就有两个与孝道相关:谋害长辈的“恶逆”和不孝顺长辈的“不孝”。传统文化里就是年轻一代赡养老一代。现在的困扰就是计划生育后遗症慢慢显现出来的,养老便是其中之一。白崇岩曾说过,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为衰老或病痛需要受到家庭看护,不论是精神还是体力上照顾一个年纪更大的老人更加困难重重,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可以坚持,但当这样以年甚至十年计算,你能做到如初的无微不至吗?这时候真正的考验便来了。我母亲2010年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她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个子女,大家不是有工作就是退休照顾孙辈,最初照顾母亲的重任由父亲陪伴为主,其他人员轮流值班为副,以后便雇用保姆一到两个,再后来便在医院和养老院之间频繁转换。母亲开始健忘、思维混乱、狂躁、大小便失禁,逐渐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与她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自己千辛万苦养育的儿女己认不出来,之后,不睡觉并伴有暴力倾向,所有精神类药物都失去作用,只能不停的安抚,甚至配合护工把她捆绑固定在床上,限制她的自由,慢慢的开始吞咽食物困难,直到奄奄一息。没有生活质量、没有尊严的生命应该继续吗?怎样让生命依循自然的脚步逐渐枯萎、回归、寿终正寝?如何才能让生命谢幕的温柔一些?对于生命的美好想象,许多人会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来形容,但以尽量自然有尊严的方式离世,远没有那么容易。母亲就是这样前后折腾了七八年时间,把阿尔茨海默病的所有病症都体验了一遍。这种痛苦经历不仅改变了母亲,也让全家陷入了一种混乱的生活状态。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苦恼,这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烙印。养儿防老的道理,即儿女是“老有所养”的第一责任人。在母亲还没有生病前的一次春节家庭聚会上,谈及当年市中医院一个退休领导在丝山开办了一家具有医养结合刍形的养老机构,试探性美誉了一下这个机构,话音未落父亲便当场流下了眼泪。此后,父母两人便频繁轮流玩失踪,故意不让我们找到。幸亏我们在老人衣服上留下在公安机关工作的弟弟的电话,才未出什么大事。在我国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里,大多数老人都希望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子女们平时难以抽出时间照料老人,这正是长寿老人的养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社会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母亲89岁去世,现已94岁的老父亲,住了几年养老院后又要回家安度余生,为了满足他“养儿防老”的奢望,我们又开始顾用保姆轮流照看的生活。从母亲开始生病算起,给上辈养老如同接力赛般的生活己达十余年。
  人老了,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身体机能衰退,记忆力、体力下降,不能独立生活,与社会活动脱节等。带给老年人的突出感受就是孤立和无用,特别是出行和看病已成为老年生活的一种压力,并随着时间的进行,终将要面对生命的离去。当独生子女一代面对“忠孝不能两全”的现实,我便开始对我们暮年的归宿进行了规划。健康老龄化理念为指导,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基础条件,对养老机构是不是具有优质医疗资源为首选和必选。经反复考察和审慎比对,2019年获得颐养公寓初始会员资格。这是我市首家国企依托三甲医院实行医养结合的健康产业综合体。今年6月我又重新就业,到该养老机构组建康复治疗中心,既是医务人员又是公寓业主,把康复治疗工作作为个人养老生活的一部分,把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结合起来。康复医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科学,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接受,被认为是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医学,主要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对许多疾病或者病态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尽管开展业务时间不长,但我们从那些经过康复治疗的老年患者眼神中对健康老龄化和长寿时代带病生存都有了新的认识,并感受到一种“老有所依”的底气。
  养老,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关注点也不一样。理念上,年长时是否接受养老机构,是不是和子女一起居住。空间上,年长时是否接受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面对丰富养老方式你怎么选择,你最看重是什么。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解题思路。只要不负老人、不负子女、不负一辈子的辛苦和仅有一次的人生,便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文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养老路上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