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小窑村的“乐善好施”碑
图片
图片
图片
  

管锡云
  在出过清末著名的“一门五进士 叔侄四翰林”的五莲县于里镇小窑村,新建的小窑家风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石碑,其正面刻有“乐善好施”字样,据家谱记载,其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写。
  该碑立在广场内管氏祠堂西北侧,高近2米,宽近90厘米,厚约30厘米。朝南正面,刻有大字“乐善好施”,右上方为“大总统题颁”,上中为大总统印,左侧为“清宜人管汤氏”字样,另刻有时间“中华民国十年四月”(1921年4月)。朝北背面,刻有一大段文字,经小窑村管氏族人管恩政和日照市学者温德峰辨认,内容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宠绥国典,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阐之训。尔管景河,乃候选州同管鈖之父,义方启后,穀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箕裘。兹以尔子遵例急公,封尔为儒林郎,锡之劬命。于戏!膺策府之徽章,丕彰潜德,荷天家之庥命,益著新猷。
  制曰:
  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循良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汤氏,乃候选州同管鈖之母,七诫闲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旦见圭璋之器。兹以尔子遵例急公,封尔为安人。
  于戏!锡龙纶而焕彩,蔚答劬劳,被象服以承庥,允膺广宠大。
  清光绪四年(1878)三月初九日下浣谷旦
  见到石碑的人不免好奇,这个清宜人管汤氏是什么人?做了什么善事义举?经查阅《城阳管氏族谱》(1936年修),有这样一段文字:管景河,字星海,太学生,敕封儒林郎,晋封奉政大夫,生于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卒于光绪四年九月三十日,享年四十岁。有传载家乘配汤氏,日照小凤堂,讳昔瞻公女,敕封宜人。湖北义赈,捐洋伍佰元,大总统题赠“乐善好施”匾额。生于道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卒于民国十一年正月十八日,寿年八十九岁。
  那么,管景河与“五进士”有什么关系呢?据管恩政说,五进士中管廷献、管廷鄂的父亲管景颜,与管景河是堂兄弟。还是《城阳管氏族谱》之《府君星海公家传》介绍,管景河4岁成孤儿,跟着哥哥生活,年至17岁时分家,其时家道中落。“公目击心伤,力欲挽此颓风,卓识远谋,罔不敬佩公虽少孤而勤俭,一秉先训,黎明即起,治家有条不紊,平时主计者兼营贸易,农忙贸易者兼理纳禾,分工合作互相为用,家无冗人,百事俱举,十年间置田千亩。”可以说,管景河艰辛创业,拥有了一份产业。只是管景河操劳过度,40岁就去世了。但其后辈都有好的发展,如碑的背面所说,“尔管景河,乃候选州同管鈖之父”,其长子管鈖做到候选州同。管景河的次子管钧,家谱中这样介绍:公姓管氏讳钧,字瑞臣,曾叔祖讳景河公之仲子也。聪颖而笃厚,以恭俭孝谨称乡里。……应仕考取国史馆誊录,例授江苏补用县丞,晋五品衔赏戴蓝翎诰授奉政大夫,自登仕版益廉洁。……久之思亲情切,雅不欲为五斗米争奔走,遂告终养逍遥,林下朝夕承太宜人欢,湖北赈灾公捐巨金,蒙大总统颁予太宜人乐善好施匾额。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管景河勤劳持家,十年时间,有田地千亩,教育有方,子嗣很有成就,而且这一家还保持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湖北大灾之年,捐巨款相助。大总统题写匾额,赠与管汤氏。实际上捐款一事,应该是全家所为。小窑村当时属于莒县,查《重修莒志》卷66人物11耆德下,有以下记载:民国九年(1920)十月六日改订义赈奖励章程,凡遵祖父母父母遗命代捐义赈洋一千元伍佰元以上者,可代祖父母父母呈请匾额,以遂孝思而彰先德。亦可自请匾额,以博本身光荣。志中还有“小窑管钧代母汤氏”一句。《城阳管氏族谱》也介绍管钧:湖北赈灾公捐巨金,蒙大总统颁予太宜人乐善好施匾额。捐款之年,管钧应是与老母共同生活,此善举也是大家一致同意的。
  这座石碑是民国十年(1921)立,那么捐款之善举是在哪一年呢?经查历史资料,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1922年6月通电辞职。管汤氏卒于民国十一年(1922)正月十八。这期间,1921年湖北汉江钟祥王家营堤段溃决,钟祥、京山、天门、潜江等11县水灾。有可能捐款救助的就是这次的灾民。
  据管恩政介绍,此碑原来立在村北200米一条北向小路路东处,后因修建绿汪水库,小路淹没,石碑留在水库边上。碑上的原有碑帽散失,有好事者还在碑的背面刻上一个大大的“中”字,对原有字体造成损坏。近两年,在市政协、市文化和旅游局等的支持下,市里派往于里镇的基层服务队和镇党委、政府修建了小窑家风文化广场,将此碑移至新址。
  《重修莒志》中介绍:大总统徐题褒“乐善好施”匾额又义赈案内由县长周仁寿奖给。家谱中也提到,大总统题赠“乐善好施”匾额。这里只有石碑,是否还有匾额?走访小窑村老人,均未见过。事过百年,恐无人再了解此事。管恩政在村里多年悉心研究管氏家族,认为应该有块匾额,但没有实物佐证。
  这块碑的正面年份是民国十年(1 9 2 1),背面年份则是光绪四年(1878),相隔四十多年。背面文字,应该是当年管鈖为候选州同,封管景河为儒林郎、封管汤氏为安人时的文书。1921年刻制石碑时,将两部分内容一并刻上。至于正面文字,称汤氏为宜人,则比背面所说之安人高一个层次,应是依据管钧职级而为。查阅《辞海》(1979年版),宜人,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政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
  过去,小窑村因管氏“一门五进士,叔侄四翰林”而远近闻名,“乐善好施”之管景河家族又为村里增添了光彩。整饬一新的小窑家风文化广场期待有兴趣者前来观光,期待更多的学者前来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文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窑村的“乐善好施”碑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