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回忆我的高考
  

张佳
  我参加高考是在1997年,一转眼已是二十多年前了。当年的准考证以及字迹已褪色模糊的成绩单我至今还珍藏在柜子里,上面记载着考试日期是7月7、8、9日,三天。那些年,大学扩招尚未大面积铺开,高考的录取率还是比较低的,网上可查,的确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时高考,考前就得填报志愿,很有“一考定终身”的味道,这一考,关系着一个人一辈子的前途命运。
  高考前,同学们“八仙过海”:有的去北京参加高考,有的发挥特长参加艺考,还有一位同学入伍参军。
  很庆幸,当年我选择了文科。虽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男生学文科好像有点低人一等的感觉。但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和爱好有个清醒的认识,绝不随波逐流。哪怕整个文科班大部分是女生,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男生,哪怕最终我高考数学分数是五门功课当中最高的(120分),但我义无反顾,果断扬长避短,会考以后甩掉了物理、化学这些不来电的课程,从此一门心思做个“文人”(当年我对理科同伴的戏语)。那以后,我每日只需要学自己喜欢的文科课程,并最终“春风得意马蹄疾”,成功上岸,考上了一类本科,名字荣登在学校的高考光荣榜上。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方向选择对了就成功了一半。
  我永远忘不了,当年母校南京十三中学那些曾给我莫大帮助和鼓舞的老师们。
  犹记得,二十多年前数学老师沈光志有一次楼道里突然微笑着对我说,再加把劲,只要每门考70多分(换成百分制)就可以上大学了,一定要有信心。
  记得,我的历史老师任家林,他从不照本宣科,讲课既有趣又实用,带我们一路从几十万年前“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的原始社会一步步走到轰轰烈烈的“歌未竟,东方白”的近现代史,真是一种受益无穷的“美的历程”。我很喜欢听他的历史课,感觉比后来遇到的某些大学老师的水平还要好。当年高考很难,他对我的期望是考上一个二本就不错了。其实,任老师不知道我是多喜欢上他的历史课,我一直在暗下苦功,即使每周六还要去学校补课(那时候学校周六集体补课)也觉得是件快乐的事。
  我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王兰英,当年特意安排我和一个女生同桌,因为那时我很腼腆,不好意思和异性说话,老师这样排位可谓用心良苦,我上课就可以安安静静专心学习了。在当时班里,我这是独一无二的“待遇”了。
  我也记得,语文老师申桂萍,戴着眼镜那很温柔的样子,对我好像总是有点“偏心”,经常在课上表扬我,把我的作文做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还和她闹过小情绪。
  对我高考影响比较大的,除了老师们,还有一本书———是一本高考十年真题集。这是我高二时就从朋友家借来的。这本集子,看似其貌不扬普普通通,却是实实在在的“武林秘籍”。当年没有网络,相关高考资料不像现在网上一搜就有海量的资源。朋友当年很爽快地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这本薄薄的十几块的小册子真的是帮了我大忙(当然也离不开其他大量的资料和我夜以继日的苦读苦练)。从此,以难度大著称的高考(老师常常告诫我们这是选拔性考试)对我来说逐渐变得不再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考什么,难度多大,变得清晰明了。从高二暑假开始,我天天两点一线,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空就集中精力练习真题,以战应战。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量变产生了质变,我逐渐摸到了门道,越来越有信心,考试成绩稳步前进,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可惜送我这本书的同学,当年却高考失利,后来去乡下一个学校参加了复读。
  还有我的父亲。他年轻时并没有多少读书的机会,但他很关心我的学习。他很喜欢拿起我的课本陪我一起学习。不知道多少夜晚,父亲坐在桌前,一手拿烟、一手拿笔,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他学习我的政治、历史等课本。那时没有电脑,不可能点点鼠标复制粘贴,父亲都是一笔一划地写,记了厚厚的几大本,还不时把笔记拿给我看、读给我听。
  岁月如梭,二十多年过去了。遥想当年的一幕幕场景,真像是就发生在昨天。同学和老师们,还有父亲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脑海里,难以磨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副刊·文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回忆我的高考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