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卧佛禅寺推考
  

李学广
  卧佛禅寺在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镇内,坐落在阿掖山中。阿掖山因临海多雾常昏如夜,取“夜”字谐音名为阿掖山。清《安东卫志》云:“阿掖山在城东四里,形势端重,冠于群山,诚一方巨镇也。”卧佛寺又为下寺院与上寺院。下寺院在阿掖山东北处山沟内,青山环抱,绿水环流,环境幽雅;上寺院在阿掖山主峰东北侧,寺前古洞数处,绕以清流危石,老松修竹,喻为胜地。
  卧佛寺始建于唐乾封三年(6 6 8年)。清《日照县志》记载:“卧佛寺内有唐碑。火毁。元大德碑尚存。”元大德碑实物现已无处可寻,所幸有拓片存台湾傅斯年图书馆,碑身和碑额分离。虽然碑身已断裂,但仍清晰辨认出“元成宗铁木耳大德九年己卯月所立”(1305年)的字样,碑额上部浮雕盘龙下有“重修卧佛院记”六个大字,碑首题《阿夜山重修卧佛院记释祖西记》,碑的另面左上部为“宗派图表”,其余为300多人捐款人姓名。清《重修下寺碑》现存在下寺院内,清同治十年岁次辛未吉月吉日立,碑文记载:“盖下元寺起自前唐时,建于尉迟公,实平辽屯兵报捷处也。”尉迟公即唐朝名将尉迟敬德。碑上还有“费隆再造,杨岷重修,由来久矣”等字样,费隆履历不详,杨岷为清代安东卫杨氏十三世祖,庠生,重修寺院未竟而卒,弟杨峃续修竣工。关于上寺院,清《沂州府志·寺观》中也明确记载:“上寺,在阿掖山东,创于至元年(1264—1294年),有元人碑刻。”清《日照县志》也有记载。上寺院又称之为“观云院”,现在地面建筑已经不见了。
  一座古寺往往是这个区域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厚度的鲜明标志与重要特征。
  岚山区位于日照南部,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西靠莒南县,东南两面黄海,自古以来就是人烟繁盛之地。距今2—5万年前,远古先民就在这里生活了,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这里曾为纪国的都城纪鄣。圣人孔子曾率领弟子来过这里观海,还与神童项橐相遇,留下千古佳话;这里也曾留下秦始皇的足迹。安东卫佛教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很远,南京报恩寺是南朝陈宣帝(530—582年)期间建立的,报恩寺遗址有一碑文记载,这寺院却是由北方海曲(今日照)悯寺的慧文禅师创建的,慧文禅师从日照上船从海上到的建康(南京)。那时的日照天台悯寺已经香火兴盛远近闻名了。安东卫距离天台悯寺只有20公里。《明清安东卫研究》作者曹汉华认为:“佛教传入安东卫一带,至少推至北魏时期。”阿掖山卧佛寺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是大唐盛世留给岚山一方的珍贵遗存。
  历史上关于卧佛寺的规模境况的文字记载,因时代久远大部分涅灭在岁月中。2002年出版的《安东卫史话》中有文记叙,传说唐代开元年间,下寺院有大殿三间,呈方形,木构框架式结构。山门的一侧有一座钟楼,里面的大钟有八百斤重。大殿两头各有坠房一间。殿内供奉着由沉香木和檀香木雕刻而成的如来佛卧,两旁保驾的是彩塑的十八罗汉。大殿前为天王殿,后为藏经阁,藏经书1076部、5048卷。这一切都被后来的一场大火焚毁,也包括那尊卧佛。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安东卫设卫之后,佛教在安东卫得到了快速发展,下寺院与上寺院一度声名显赫,这期间文人留下诗词最多。其中明嘉靖举人赵应元的《登上寺谩吟》、明末监察御史、进士苏京《再登山寺》的诗词最有代表性。一位“都閫”的诗人写下了《游上元寺》:“金戈铁马游沧桑,踏破崚嶒紫翠堆。山鸟有情通客语,野花含笑傍人开;深林把酒席青草,古刹看碑拂绿苔。借问老僧天际畔,五云何处是蓬莱。”传说这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在安东卫募兵时,登临阿掖山所作。清顺治四年进士、清代八大诗家之一宋琬的也为这里留下诗篇《登阿掖山》,他曾经宿在卧佛寺。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卧佛禅寺推考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