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念念不忘的槲叶粽

  杨树强
  微风轻拂的周末下午,带着女儿来到小区外的便民市场。
  说是市场,其实并不大,只是在小区墙外的十字路口处,有很多小地摊而已。一到下午四点钟以后,卖蔬菜、熟食、水果的就陆陆续续出摊了,吆喝声、砍价声不绝于耳,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忽然,女儿拽了拽我的衣服,“爸爸,怎么还有卖树叶子的呀?”女儿又指了指旁边摊位上那一把一把捆好的“树叶子”。哦,原来女儿指的是桲椤叶。望着这些桲椤叶,忽然意识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端午节吃粽子的情景,那念念不忘的槲叶粽。
  桲椤叶,也叫槲叶,是槲树(有些地方称“橡树”或“金鸡树”)的树叶,就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在《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的槲叶。据《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槲叶长得比较宽大,边缘呈漂亮的波浪形,如同成人手掌一般,自带一种独特且令人舒适的清香味,且这种味道一般在端午节前后最为浓郁,等着槲树叶慢慢变老,味道也就会变淡了许多。
  槲树在我国分布较广,在南北各地的农村地区都能见到,野生的槲树多生长于农村的山林里。在我的故乡——沂蒙山区,山上也有一些零星的槲树,不过不多。在故乡,桲椤叶最大的用途就是包粽子。一到端午节前夕,集市上便一下子出现了许多卖桲椤叶的,几乎每家都要买上几捆,留着包粽子用。
  小时候,我喜欢吃粽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姥爷和姥姥包的槲叶粽子。记得上初中以前,每年端午节的早上,姥爷都会风雨无阻地骑着那辆时髦的大金鹿自行车,给我们家送来一大包亲手包的槲叶粽子。他来得很早,也许是我起得太晚,绝大多数我是见不到他的。等我起床后,闻到满屋子的粽子香味,我就知道姥爷来送过粽子了。
  姥爷和姥姥包的粽子,既清香又好看。用槲叶包粽子是沂蒙山区的老传统,我曾问姥姥,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槲叶包粽子的。姥姥也说不上来,说小时候她的姥姥和妈妈就是这么做的,并把手艺传给了她,几乎每家每户都这么包。
  包槲叶粽子可是个技术活,包粽子之前,槲叶要先放锅里煮一下或用开水烫一下,这样既能确保干净卫生又能让槲叶更加温顺柔韧。选几片清洗好的槲叶托在手心里,然后将提前泡好的糯米均匀地铺在槲叶上,加上一到两颗孩子爱吃的红枣或花生,随后淋上点水(据说这样吃起来会更软糯),随后要先将槲叶的四个边依次折叠起来,糯米就被包裹在棕色的槲叶里了。接下来,再做一个同样的槲叶粽子,然后把两个扣在一起,用绳子缠裹起来,这样,一个完整的槲叶粽子就算完成了。一上一下、一阴一阳,在现在看来,有一种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吧!
  印象中,姥爷和姥姥包的粽子最初是用农村常见的楮树皮缠裹的。楮树的内皮层纤维较长而柔软,吸湿性强,是制造桑皮纸的上好原料,据说远在隋代就大量生产应用了。用它缠裹粽子,不仅可以就地取材,而且天然卫生。后来,随着生产物料的逐渐丰富,楮树皮绳也逐渐被棉线或塑料绳取代。
  槲叶粽子包好后,便要进行蒸煮了。在沂蒙山区,人们往往会在煮粽子的时候放上几枚鸡蛋,就如同煮茶叶蛋一般。粽子煮熟后,揭开锅盖,槲叶香、糯米香、红枣香、鸡蛋香混合在一起,一下子就从鼻腔到了腹腔,顿时让人胃口大开、直流口水。小时候,我一口气能吃上一整个姥爷送来的大槲叶粽子呢!
  到异地求学后,就很少有机会能够吃上姥爷和姥姥包的槲叶粽子了。从红色沂蒙来到黄海之滨日照工作后,虽然每年端午节都会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类包粽子、庆端午活动,我的母亲也学会了这项传统手艺,偶尔我也会帮着包粽子,但是再也找不到儿时吃槲叶粽子的感觉了。
  转眼已过去二十多年了,姥爷和姥姥包的槲叶粽子的味道,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
  都说乡情难舍、亲情难忘,虽然现在回老家的次数少了,但是不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故乡,不会忘记亲人,不会忘记姥爷和姥姥包的槲叶粽子的味道!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念念不忘的槲叶粽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