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共同富裕”的传统文化意蕴
  

张娜娜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
  共同富裕是对“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的借鉴与升华。《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郑玄认为“公犹共也”,即天下是大家的天下,大家共同建造,共同享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点是“共同”,这便与“天下为公”的“公”建立起文化逻辑上的耦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同富裕理念是对“天下为公”原始共产主义理想的借鉴和升华,它去除了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空想性,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从而使“天下为公”蕴含的思想内涵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文化动力。
  共同富裕是对“兼利天下”价值取向的吸收与发展。孔子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主张使民“有恒产”。因而,所谓大义,不是一家一姓之兴亡,而是百姓生活富裕安稳。共同富裕,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义”,又照顾到了人民的利益需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使命追求;从文化基因上回溯,又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利天下”价值取向的吸收与发展,更加突出人民性和普惠性,切实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个根本问题。
  共同富裕是对“富民均平”思想观念的传承与扬弃。“富民”与“均平”属于“民本”思想的范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孔子家语》指出:“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礼记·乐记》中有“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语,农民起义也多次发出“均贫富”的呐喊。共同富裕既是对传统“富民”“均平”思想的传承,又是一种扬弃。共同富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目的,不仅注重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同时还注重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与传统的“富民”观、“均平”观相比,更加具有现实性、实践性、普惠性。
  共同富裕是对“一治一乱”历史教训的吸取与超越。“一治一乱”是对中国古代皇朝政权更迭的直观表述,在“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以“民主”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两个答案皆基于时代之问,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确保了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而共同富裕从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共享性、普惠性、实践性方面对两个答案作了经济基础这一重要环节的必要补充,使“窑洞对”所延伸的理论思考更加成熟和充满生机,切实实现了对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超越。
  (本文系2023年度济宁市党校系统课题“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理论创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共同富裕”的传统文化意蕴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