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苏轼:奇秀不减雁荡
  

李本亭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冬,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与友人孙洙、王存会于北固山甘露寺多景楼上。
  孙洙(1031-1079),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熙宁四年(1071)知海州,官至翰林学士。苏轼至交。
  王存(1023—1101),字正仲,润州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庆历六年(1046)进士,曾任密州推官,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枢密直学士,兵、户二部尚书。苏轼友人。
  多景楼创建于唐代,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为“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
  是日,苏轼行经润州,与好友孙洙(巨源)、王存(正仲)会饮于多景楼上,有歌女弹奏琵琶助兴,曲调悠扬动听。酒阑,孙巨源凭楼远望,见夕阳在山,晚霞斑斓,便请苏轼临景填词。曰:“残霞晚照,非奇词不尽。”苏轼乘兴写下《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北固山上,多景楼中,苏轼乘酒兴书罢《采桑子》,搁笔叹曰:“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诸公皆一时英秀,真为希遇也。此去密州桑麻之野,似多景楼之秀,可复睹乎!正仲曾官密州,未知密州有何名胜?”
  王存闻言,笑曰:“子瞻何伤乎!多景楼固天下奇秀,但密州亦有九仙山白鹤楼,东眺五朵峰,北瞰万寿峰,南接溟海,风景亦奇哉!九仙山高耸摩空,清嶂壁立,自汉代有名,相传有苏氏兄弟九人,于此山万寿峰下误餐异人之食,皆升仙去,九仙山因而得名。万寿峰下有古刹侔云,昔年吾曾游之,且留书勒于石,子瞻异日去此中游赏,或可见之矣。”
  孙洙曰:“若正仲所言不虚,密州九仙山为子瞻之‘苏家山也’。去岁子瞻在钱塘,曾游临安九仙山,夜宿无量院,作《宿九仙山》诗,云‘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笔下殊有仙气。子瞻之守密州,岂非有前缘乎?白鹤楼、侔云寺虽前所未闻,亦当为密州名胜。正仲既已留书侔云,子瞻亦当为鹤楼书之,使之播名于天下。”
  苏轼曰:“闻正仲之言,为之一快!此去有暇,当登九仙,历白鹤、侔云,观正仲之刻书,庶几不负巨源之托。”
  是日宴饮交欢,尽兴而散。未几,苏轼于润州登程,前往密州。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苏轼到达密州治所(今诸城)。苏轼到密州上任后,面临蝗灾、旱灾、盗贼猖獗三大问题,每一样都关乎民生,可以说“压力山大”。为此,他竭尽所能,治蝗、修渠、祈雨、平盗缉匪、收养弃婴,做了很多让百姓有口皆碑的善事好事。
  在知密州的第二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苏轼在公务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寄情于周遭的山山水水。常山、卢山、障日山、马耳山,均留下过苏轼的足迹,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流传,著名的有其豪放派诗风的开山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仙山,由于离治所较远,一直未能成行。
  熙宁九年(1076)九月,苏轼在密州任上行将满两年,朝廷诏命下,移知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苏轼于当年十二月底正式得到任命,启程前往河中赴任。翌年二月,在京城外陈桥驿接到诏令,改知徐州)。就在此时,收到了友人乐清(在浙江温州)令周邠寄来的诗文和《雁荡山图》。
  就要离开密州了,还没去九仙山一睹白鹤楼和侔云寺之胜景,苏轼一直引以为憾。当年在润州多景楼上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苏轼决定择日往九仙山一游。
  九月金秋,风和日丽。是日晨,苏轼在密州教授赵杲卿(字明叔)、太常博士乔叙(字禹功)等人陪同下,乘坐马车前往九仙山。
  当天下午,苏轼一行在乡贤里长引领下,前往九仙山东南麓的白鹤楼。到达山半坡,但见一巨石卧于苍松之下、溪流之上。石上有一亭,重檐碧瓦,玲珑有致。苏轼来到亭中,左揽清溪,右抚幽篁,凭栏远望,东面五朵峰峭丽多姿,北面万寿群峰如翠嶂锦屏,松枫苍翠,不由得心旷神怡,喜曰:“此处真堪与多景楼媲美,正仲所言不虚也!”忆及孙洙所言,遂索纸笔,泼墨题书“白鹤楼”三个大字,落款“熙宁九年九月轼”。
  已而夕阳在山,苏轼一行下山,是夜宿于山下馆驿之中。翌日晨,登九仙山。山道曲折,奇景迭出,更增游兴。行至半途,密州教授赵杲卿与太常博士乔叙开始斗诗。
  赵杲卿:秋日到山阳,天风引路长。
  乔叙:贪奇凌鸟道,揽胜跨羊肠。
  赵杲卿:绣错千峰碧,烟笼万壑苍。
  乔叙:风流苏学士,衣袂带云香。
  众人闻言,皆解颐一笑。来到侔云寺,寺僧早已迎出山门之外。进寺品茶歇息片刻,苏轼一行便在寺僧引导下,来到寺前仙桃石下,观赏万寿峰、望海峰、梳洗峰、观音峰、观星台等奇峰,寺僧言及当年曾攀援至万寿峰之上采草药,云气飘渺,如入幻境,乃仙人所居也。至侔云寺之南大石棚处,苏轼驻足欣赏王存石刻。嘉祐七年(1062)九月,王存在密州推官任上,游九仙山侔云寺时留题,僧人勒石。见友人之书,苏轼触景生情,忆及前日收到周邠之《雁荡山图》与诗,诗兴勃发,一首千古流传的《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诞生了: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将赴河中,密迩太华,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九仙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皆出自苏轼这首诗中。无疑,这是对九仙山最好的赞美。苏轼《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一诗问世后,九仙山始名闻天下。可以说,苏轼的这首诗极大地提升了九仙山的知名度,给五莲的这片山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千年时光衔枚疾走,白鹤已杳,玉楼早颓,只有幽人自来去。
  苏轼去后,白鹤楼沉寂了五百多个春秋,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另一位“鹤鸣之士”丁惟宁来到这里。在这里,丁氏父子和白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白鹤楼下建起了闻名遐迩的全石建筑———“柱史丁公祠”(亦称丁公石祠),赋予了九仙山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丁惟宁,诸城人,学识淹贯,工诗文、善书法,历任清苑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湖广郧襄兵备道副使等官职,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一代鸿儒、著名清官。丁惟宁秉性耿介,为官清正,在湖广郧襄兵备道副使任上因受上司诬陷无辜遭贬,拂衣归里。回乡后,他追慕苏轼遗迹来到白鹤楼下,背倚九仙山结茅,“昼憩树下,夜宿草庐,扶杖逍遥于烟水之间”,赋诗曰:“独余千里瞻依在,遥看云头鹤往还。”
  高洁的白鹤,成为了高士丁惟宁的化身,连同他的儿子,也与白鹤难解难分。丁耀斗,丁惟宁的长子,号白鹤楼居士,摹写了苏轼“白鹤楼”题刻。在白鹤楼石南侧,横刻“白鹤楼”三字,上款:“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下款:“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丁耀亢,丁惟宁的第五子,号野鹤,是著作等身的九仙诗人、著名文学家,《续金瓶梅》作者。
  明万历三十年(1602),明神宗在九仙山之五朵峰敕建护国万寿光明寺,钦改“五朵”为“五莲”,始有五莲山之名。1947年5月五莲建县,就因五莲山而得名。五莲山源出九仙山,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众多的文人逸士将苏轼对九仙山“奇秀不减雁荡”的赞誉,同样用在五莲山之上。
  而今,“奇秀不减雁荡”苏体榜书,早已镌刻在五莲山望海峰下的石壁之上,向人们昭示着这座山的文化高度,也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五莲,探寻苏轼与五莲的故事。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眉山市三苏祠时的重要讲话,唤起了深深积淀在民族记忆中的文化认同,也给予了“苏轼与五莲”研究以新的启迪。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正当其时。
  莲山秀色行将满,千古犹记颂子瞻。何其有幸,五莲的山水得到一代文豪的垂青。在五莲,不管是五莲山、九仙山上的“奇秀不减雁荡”“白鹤楼”石刻,烟雨涧中的苏轼像,还是九仙山下飞天宾馆的东坡肉,不经意间,你就会与苏轼相遇。苏轼与五莲,犹如一本厚重的大书,常读常新,在新时代锦绣五莲的大地上,散发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海曲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苏轼:奇秀不减雁荡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