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锡云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到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其间,作为一个文学家和富有思想的政府官员,在密州属地留下了鲜明的印迹。
1
密州,史上多有记载。万历《诸城县志》介绍,东武(即后来的诸城县)曾属高密郡,隋开皇三年罢高密郡,县属胶州,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县属密州,大业三年复升密州为高密郡;唐为河南道密州;宋为京东东路密州;明洪武元年省密州并入诸城县。
光绪《日照县志》记载,(日照)唐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宋属京东东路密州,仍并于莒县。元祐二年,于莒县置日照镇。该志书还介绍,《宋志》:密州,本防御州。开宝五年,升安化军。县五:诸城、安丘、莒、高密、胶西。日照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在《日照县志》光绪点注本注中说明,密州:隋开皇五年(585)改胶州置。以境内密水为名。州官署在东武县(后改诸城县。今诸城市)。大业三年(607)改为高密郡。唐武德五年(622)复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为高密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密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穆陵关、莒县、莒南县以东,高密市、安丘市、胶州市以南地区。金以后南部缩小。州负山面海,饶渔盐之利。《重修莒志》记载,(莒县)唐属河南道密州,宋属京东东路密州。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密州从隋朝始设,至明初裁撤,管辖范围时有变化。宋时密州管辖范围包括当时的日照、莒县。五莲县系从日照、诸城、莒县分置,宋时亦属密州管辖。根据史料介绍,当时的密州,还包含今青岛市黄岛区、胶州市和潍坊市高密、安丘等地。
苏轼作为当时的密州知州,当然管理着所辖全部区域,也就是今日照市辖区亦在内。现日照市总面积5358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密州全境总面积的40%左右。
苏轼知密州,长住诸城,在诸城近处活动更多一些,但在施政的辖区内,当然会有所作为的。
2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政治人物,主政一方,且年仅37岁,自然在其位谋其政,施展其才华。刚上任,他就注重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密州辖内,自然气候、条件和民俗民风大体相同,差异不大,特别是蝗灾、旱灾等灾害不断。康熙《日照县志》记载,(宋)真宗景德三年蝻生,高宗建炎三年大饥人相食。《诸城县志》记载,(宋)熙宁六年蝗,七年蝗大饥盗起满野,八年蝗自正月至六月不雨。《重修莒志》记载,真宗景德三年密州莒县蝗,仁宗庆历八年莒县大水。
苏轼刚到位,就发现密州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还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他竭尽地方官职责,积极应对。对蝗灾,推广农民创造的“秉畀炎火”(火烧)、“荷锄散掘”(泥埋)等办法,消灭虫患。对旱灾,一方面寻找水源,另一方面,通过祈雨的方式向天求雨,给百姓一线希望。对灾民,发动富家拿出粮食支援无粮户。对生活无着被迫扔掉的弃婴,组织州府和民众收养。他还剿除匪患,给老百姓带来安宁。上述内容,史料多有记载,今人也多有研究成果。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万历《诸城县志》收录了苏轼《熙宁七年十一月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其时,苏轼上任密州仅几个月。文中称:“臣伏见河北、京东比年以来,蝗旱相仍,盗贼渐炽。今又不雨,自秋至冬,方数千里,麦不入土。窃料明年春夏之际,寇攘为患,甚于今日。是以辄陈狂瞽,庶补万一。”文中分析并恳求道:“而况京东之贫富,系河北之休戚,河北之治乱,系天下之安危。识者共知,非臣私说。愿陛下深察。”
苏轼在密州任职短短两年时间,做了许多事情,也在今日照土地上,留下了痕迹。
3
苏轼是大文学家,其在密州期间,有大量作品,笔者手头有诸城市超然台管理处编辑成册的《超然台》一书,收录有在密州创作的词20首、诗38首、文9篇,另有《超然台记》《超然台赋》等。
苏轼在密州期间作品,有涉及日照特别是五莲境内五莲山、九仙山、马耳山等山脉的,还曾留有墨迹等。比较传世的有《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还有“奇秀不减雁荡”“九仙今已压京东”等名言,以及“白鹤楼”“留月”等墨宝。笔者查阅了出处。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在苏轼作品集中多有收录,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东坡全集》。“奇秀不减雁荡”,查阅书籍,比较早的是《五莲山志》(清·释海霆撰),有一篇(清)李含章《春游五莲记》,文中有“宜东坡所谓奇秀不减雁荡也”一句。该文还收入1999年版《五莲山志》。“九仙今已压京东”出自《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创作时间是熙宁九年。
关于“白鹤楼”“留月”,《五莲县志》(1992)和《五莲山志》(1999)都有记载,九仙山东南麓丁家楼子村西有一巨石,此石的东侧有竖刻“白鹤楼”三字,每字面积约40厘米×40厘米,上款已辨认不清,下款署“熙宁九年九月……”。初步考证为苏轼知密州时所书。在同一巨石的南侧有明代万历乙巳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丁耀斗横排摹写刻石“白鹤楼”,上款为“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下款为“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此巨石西北约80米处,在一卧石上刻有“留月”二字,篆楷相参,据清道光《诸城县续志》称:“石刻留月二字亦类苏书。”
上述苏轼文存,为日照文化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也为宣传日照文旅提供了重要依据。其实,与“留月”二字相联系的,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个只有2字,一个112字;一个简洁明了,一个豪放无比;一个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一个把所思所想尽情述说。二者给人带来不同的意境,构成了苏轼的“吟月”组合,可谓相得益彰。
苏轼在密州期间的从政理念、治理成果、文学作品,是当时密州区域民众的共同财富;其丰厚的的精神遗产,也应由后来几经变化的原辖区所共享。苏轼,作为日照历史上的名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