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以文心润人心
深入探究《文心雕龙》蕴涵的人文素养

  于曰斌
  (接上期)
  典中有史,以典学史。《文心雕龙》书中引用涉及历史类著作达23部之多,书中广泛引用的历史典故,为这一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巨制提供了有力论据和理论支撑。据罗宗强先生统计,就单部著作而言,书中引用《史记》26篇、《汉书》47篇、《后汉书》44篇。刘勰在创作过程中,把文学放在历史和社会不断演进的时空坐标中加以考证,在《时序》篇作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论断,体现出作者在文学理论研究上的历史自觉性,已然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色彩。
  学习以典论事技巧,提升用典用史能力。刘勰在《史传》篇中提出“是以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这充分体现出刘勰“征圣宗经”的史学观。在《文心雕龙》整部著作中,所选取的历史典故,无不恰切地服务于他所要论证的观点。有的篇章段落整篇以用典为主体,起到“众美辐辏,表里发挥”之功效。
 
 研《文心雕龙》作文之法,涵育写作素养。清代张之洞称《文心雕龙》为“诗文之门径”。刘勰关于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和文学创作方法,对我们今天学习写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刘勰在《总术》篇提出“文场笔苑,有术有门”的主张,强调“研术”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执术驭篇”?笔者认为,首先要依据《镕裁》提出的文学创作艺术构思的“三准”原则,把文章基本框架立起来;其次,在创作和修改过程,还要按照《宗经》提出的“六义”标准,把握好细节的安排,在内容上做到“情深而不诡”,“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在体裁文辞上做到“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在风格上做到“风清而不杂”。
  构思:设情位体、筑室基构。“才童学文,宜正体制”(《附会》)。谋篇定势、确定文章基本框架,是写文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文学创作最忌无病呻吟、空发议论,正如作家王蒙所说,“好文章的写作者首先是脚踏实地、见识通透的思想者。”因此,在创作之前,“必以情志为神明”,先确立好要表达的主旨思想,然后围绕这一主旨展开构思,这是“筑室基构”的关键。刘勰在创作论中,反复强调“情志”的重要性。在《情采》篇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写作之始,必须树立情主辞副、情先辞后的主次、先后顺序;在《附会》篇提出“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在确立好总领文章的主旨后,进而还要关注文章的首尾安排、内容的取舍、各章节的组合和整篇内容的统一。好的文章一定要有个鲜明主旨作为统领,做到“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三十之辐,共成一毂”,文章各部分必须配合协同一致,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构思。
  创作:酌事取类、为情造文。构思完成后,便进入创作环节。正如刘勰在《神思》篇所概括的,“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理清思路进入“虚静”的创作状态后,能否做到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关键还要看“积学、酌理、研阅、怿辞”四个方面的写作基本功是否扎实。在写作基本素养具备的前提下,才能遵循“理正而后摛藻(《情采》)”原则,把握好文章素材、辞采和音韵的协调运用,做到“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附会》)”,把各类修辞手法有机地运用到创作中来,做到“文附于质”。刘勰还在《定势》篇提出“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在《通变》篇谈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凭情会通,负气适变”,创作之法并非一成不变,要求文章体裁的选择要取决于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根据体裁确定所需要的风格;文章体裁虽有一定之则,而文章变化是无穷的,需要采用适当的表达方法。这些技法都需在创作过程中灵活掌握和运用。
  修改:撮辞举要、熔意裁辞。修改文章是创作过程的关键一环,关乎文章的成败。古人关于诗文修改可谓费煞苦心,刘勰亦发出了“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的慨叹(《附会》篇)。关于如何修订文稿、锤炼语言,刘勰提出了一般性要求,也就是附辞会义之法:“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要牢牢抓住服务文章中心主旨这一要求,做到“理资配主,辞忌失朋”(《章句》),按照《镕裁》篇提出的熔意裁辞标准,对作品内容进行反复修改、打磨,对繁文浮词作出剪截,做到“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刘勰还对文章写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比如,《养气》篇要求调整好写作状态,“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玄神宜宝,素气资养”。《风骨》篇要求写文章要有气韵,用辞精练,有感动人的力量,做到“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发,则文风清焉”。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打磨,才能创作出“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的优秀作品。
  
悟《文心雕龙》艺术之旨,涵育文学审美素养。《文心雕龙》的成书奠定了我国文学美学理论的基石,并随着后世的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美学理论体系。刘勰特辟《知音》篇论述文学鉴赏问题,并提出“六观”这一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一观位体,看文体的安排是否合适;二观置辞,看文辞布置的情况如何;三观通变,看在文学的继承发展方面做得怎样;四观奇正,看奇与正的表现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五观事义,看运用事类合不合适;六观宫商,看作品的音律怎样。“六观”之法,主张从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体会作者的情意用心,并以此唤醒、激励、维持人的审美情感,实现对作品的审美评价。
  主张文以达意、文附于质。刘勰在《原道》篇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理念,提倡因文明道的创作和审美导向。由此可见,“文”是联通“道”与“圣”的桥梁纽带,“本道”—“明道”—“弘道”是创作或赏评一件作品的基本认知逻辑。为实现“因文明道、以文弘道”的价值追求,刘勰提出“文附于质”“情为经、辞为纬”的创作和审美旨归,文章可以“简言以达旨”,也可以“博文以该情”,或简或繁,或隐或显,都应自觉服务于情志所要表达的主旨。在品评一件作品的优劣时,就会首先考察其文体的安排、文辞的布置、文章风格是否妥帖、允当,是否根据创作行文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从而自觉做到“变通适会”,构建起“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文成规矩,思合符契”(《征圣》)的审美取向。如果品评诔文、碑文,就要看是否达到“观风似面,听辞如泣”(《诔碑》)的艺术效果;品评“奏”这种体裁(类似今天的资政报告),就应看是否做到“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奏启》)。
  主张文风质朴雅丽。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根本动因,在《序志》篇作出深刻表白:除了要建立“君子处世,树德建言”这一不朽事业,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便是倡树“郁郁乎文哉”的价值导向,反对道文分离、“浮诡”“讹滥”的文风。刘勰在文体论的二十篇中,对每一种文体的行文风格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主张,不论是“准的乎典雅”的章表奏议、“羽仪乎清丽”的赋颂歌诗,还是“楷式于明断”的符檄书移、“师范于核要”的史论序注,不管何种文体、何种风格,都应该遵循“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为情造文”的创作要求,“联辞结采”“雕琢其章”,目的都是为着“明理”而来。在创作论二十篇中,更是对“割情析采”的方法、艺术技巧进行系统概括总结,崇尚“圣文雅丽”“衔华佩实”的文风。比如,《明诗》篇对“舒文载实”“顺美匡恶”“慷慨任气”等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给予肯定;《封禅》篇对举行大典的文体,提出“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坠于浅,义吐光芒,辞成廉锷”的创作要求。
  主张文贵风骨。“风骨”作为一个传统的美学理论范畴,是书法、绘画、诗歌等多个艺术门类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就文学艺术而言,风骨主要体现为刚健有力、骏爽磊落的艺术征象。唐宋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众多学者围绕风骨展开讨论。左东岭先生认为,刘勰关于风骨的内涵具有三个层次的特征:从义理层面讲,是合乎经典的雅正传统;从体貌层面讲,是合乎“六义”的规定特征;从言辞层面讲,是精练简约的特征。这一概括,可谓切中肯綮。通过比较众多专家学者关于风骨的系列研讨,更能深入触摸体察到刘勰关于风骨的真实用意:作为文意内在素质的“风”,多与情、气相关,表达的是情感因素与审美韵味。“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情为外风为内,情为形风为气,无风之情便无生气,作家只有“深乎风者”,才能精准地表情达意,做到“述情必显”。作为文辞内在素质的“骨”,多与叙事、说理相关,显示的是义理的正确与逻辑的严密。“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辞为外骨为内,辞为体骨为骸,文辞必以骨力作支撑,作家只有“练于骨”,才能精到地辨析调遣文辞,做到“析辞必精”。风骨之说意境深奥,需要在写作和阅读实践中去用心体悟。
  主张文以致用。从刘勰传记和《序志》篇可以看出,树德建言、经世致用是刘勰的人生至高理想。刘勰虽然少时“依沙门僧祐”,终老皈依佛门,但他毕生追求的却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事业。在刘勰看来,文章有两大功用,一是文以载道,二是寄情抒怀,但他更看重的还是文以载道。刘勰在《征圣》篇对“文”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政化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认为“文”有益于政治教化、事业功绩和品德修养。刘勰还多次强调,“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程器》),“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序志》),倡导以“鼓天下之动者”的道之文,服务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刘勰这种文以致用的文学创作和鉴赏标准,对当今时代的文风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是日照当地最优秀的经典名著,“东莞莒人”刘勰是当地人民引以为傲的伟大历史人物,地方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要带头学习、宣扬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一冷门绝学走进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
  (全文完)
 
 (该文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YYWX -04)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海曲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入探究《文心雕龙》蕴涵的人文素养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