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十户联防”+铜锣预警机制,库山镇———
□ 全媒体记者 崔维莹 通讯员 宋宜玮
“当当当———”近日,清脆的铜锣声在傍晚的双泉村响起,这不是传统的报时,而是村民们熟悉的“安全信号”。作为莒县库山镇的一个偏远村庄,双泉村曾面临“地广人稀、治理力量薄弱”的难题。如今,依靠“铜锣响”预警机制和“十户联防”模式,双泉村走出了一条群众共建共治的平安路,村民安全感、归属感显著提升。
双泉村全村189户、570人,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过去,鸡鸭丢失、邻里口角等小事难以及时处理。为破解这一难题,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发动31名党员带头,将村民以十户为单位划分为联防小组,组建志愿服务队,让“十户联防”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探索出了一条以“巡、访、调、帮、宣”五大行动为核心的工作路径,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三短一长是火情,两短两长是紧急纠纷……”在双泉村,每名志愿者都熟记铜锣的“声波密码”,一旦发现异常,敲锣就能传递预警信息。老党员张大爷是首批联防志愿者,他带着手电筒、穿着反光背心,每晚和组员穿梭在村道上,“以前晚上关门早,现在听到铜锣声、看到巡逻队,心里踏实得很!”
如今,镇党委配备了电动巡逻车、对讲机等装备,“十户联防”小组的巡逻也从“步巡”升级为“步巡+车巡”,采用固定路线与随机路线相结合的巡逻方式,设置7个核心必到点,每晚两次巡逻用巡更棒打卡。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联防队员巡逻时发现村民老李家院门虚掩,屋内有红光和焦糊味,立即敲锣发出火情信号,同时上前处置———原来是老李忘记熄灭的炉子引燃杂物,队员们及时扑灭火苗,避免了一场火灾。
双泉村还把服务延伸到“访、调、帮、宣”各环节。各联防小组每周入户走访,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实行“每日一见”,帮老人买药、陪孩子写作业。村头大喇叭每天用方言播安全知识,组员在地头干活时也会普及防诈骗技巧,让平安理念融入日常。
如今的双泉村,夜晚的铜锣声成了“安心符”,邻里互相帮衬成了新风尚,村民对治安满意度位居全镇前列。“只要把群众力量聚起来,铜锣声就能敲出平安路!”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军说,双泉村将继续完善“十户联防”机制,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