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区巨峰镇初级中学 七年级八班 庄茉熙 指导老师 许敏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的强烈渴望。
鲁迅呐喊着,希望唤醒沉睡的人,打破制度观念牢笼。他寄希望于将来,希望麻木的国人能觉醒。
在过去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里,鲁迅先生以笔为刀戈,以文为匕首,文字在他笔下像被赋予了灵魂一般,他在那个灰暗的时代里点燃了一束光,带来了希望。他用一本《呐喊》唤醒了木讷刻板的人们。
《狂人日记》借一个迫害症患者扭曲了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是“人吃人的社会”。《药》中夏瑜为解放民众,创造一种平等自由的新生活而奔波呐喊,甚至为民众牺牲了生命,而民众回报他的,却只是冷漠和歧视,他的血成了民众治疗疾病的药引子。革命的英勇就义成了无知而冷漠的民众观赏的好材料,这在《阿Q正传》也有生动的描写。而《孔乙己》和《明天》则批判了民众爱心的缺乏。《风波》则指出革命给民众带来的只是发式的改变,他们一如既往的愚昧而麻木。
通读一遍,仍有些内容不解,只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他没有执笔怒骂斗士。贯穿全书,他只沉默着穿过城市和乡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封建教条下的人世悲凉。
再章章精读,反复理解,眼前豁然,朴实无华的笔墨,倾诉着那个时代的沉重。
纵然站在革命的立场上的他是先知,但世俗的眼里他也仅仅是狂人,是疯子。
其实鲁迅先生就像狂人,或许他就是将心中的自己连同结局一起写了下来。最后喊出“救救孩子”的狂人结局是什么呢?“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这个束手无策的清醒者最终屈服了,他惶恐着化笔为刀,清醒地不断剥开这吃人的旧社会,从此自戒,绝不能屈服。
“雪烛萤窗夜未明,侠士在路上”,即使脚下是走不完的路,手边是斩不完的荆棘,为了同道者的呐喊和心中的侠义,鲁迅先生不惮于前。
鲁迅先生说: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先生的呐喊,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呐喊?我想是为了唤醒思想禁锢的人们,是为了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懑,是为了铸造一个新中国,让人民当家做主。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鲁迅先生当年呐喊的精神,大声呼喊。同学们,让我们传承祖先们深厚的文化传统,接过建设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学习,为发扬祖国文明而奋斗!来吧,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人人讲文明,从小事做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物质精神的巨人,迈着强健的步伐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