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2023级38班 尹相琛
指导老师 李运博
“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都算够了。”
这是《雷雨》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出现在全书第二幕的开头部分,是周蘩漪的一句自白。《雷雨》全书以对白为主,而这一长段的独白,既是对蘩漪心理的描写,更是对《雷雨》精粹的阐述。
曹禺是中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雷雨》更是成为了中国剧作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贯穿成主线,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刀锋,讲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命运纠缠,剖视了社会背景下的人性,批判了封建主义大家庭的罪恶行径,解释了其必将走向灭亡的结局。
《雷雨》是一部优秀的戏剧,更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也看到了一段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有的人戏称,把《雷雨》的谱系图画出来,比《红楼梦》还难记。《雷雨》初出茅庐之际,郑振铎对曹禺的评价就是“写得乱”。但《雷雨》的“乱”,却恰恰是悲剧的根,推动了剧情的“顺”理成章。从三十年前开始,侍萍与朴园的爱情便注定了悲剧的结尾,悬殊的阶级差异与封建大家庭的门第观便注定了侍萍悲剧的人生。由无锡到济南,由年少无知到两鬓斑白,鲁侍萍是悲剧线,也是悲剧魂。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命运,鲁侍萍想尽办法都要避免的、不可告人的痛苦往事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了。在全剧错乱的人物关系中,角色大都笼罩于自己为自己所编织的蚕茧中而看不清现实,而鲁侍萍却是这之中最清楚,也最现实的一个,而这更恰好刻画了其无穷的悲剧性。
周蘩漪作为周萍的后母,是全剧的主角。她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在威压之下的女性的缩影。她们有文化,有见识,却不得不荫蔽于男性的强压之下,最终也只得顺从。周蘩漪的精神是宝贵的。她是敢于反抗的,也是渴望有爱的。不甘居于威严下而不屈地斗争,她也渴望有自己自由的爱,她有一个少妇的梦。可理想只换来残酷的现实,她没有办法,只得抓住与周萍“罪恶的爱”来拯救自己,妄图脱离周朴园统治的深渊。她“发疯”,以至于真的展现出病态,她吵架,她抗拒,她在雷雨中的窗前流下血泪,像濒死之人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那是她唯一的机会。正如她在第二幕的那一段独白一样,她是勇敢的:敢于爱,也就斗,这是那个时代的女性中所没有的东西。
初读《雷雨》,我是不喜欢蘩漪的,因为我确实希望周萍与四凤的爱情成功,也如周萍一样想去掉那一段“罪恶的爱”。而越往后,我越觉出她的可怜,以至可悲,便逐渐怜悯,最终是敬佩。她的确是孤独的,寂寞的,是缺少爱的。二十多岁的年龄鸿沟和被迫的情感使她无所适从。她比普通的女性更加可怜,她不是麻木的,她是觉醒的,就犹如铁屋中被惊醒的人,要默默地忍受被闷死的痛苦,而仅凭她一人而绝无可能打破,她所有的便是绝望。正因如此她才不顾一切地抓住自己仅存的希望,不惜一切代价地来换取自己所希望的结果。最终,只剩下无穷的黑暗与被“闷死”的结局。她就像冲锋的堂吉诃德,他们有着或为己或为人的理想,都是崇高的,是进步的,是敢于向世界发起挑战的,末了却只发现理想与现实相比,只有泡影破裂后渺小且撕心裂肺的响,终了也只能痛苦地死。只不过,堂吉诃德是快乐的、使命的,而周蘩漪是痛苦的、罪恶的——而这也更增加了人们对她的怜悯。
相比于其他人,周冲是《雷雨》污浊混水中的一颗晶莹发亮的宝石。他有理想,有着“孩子的身体”,做着“很大的梦”。我们看见了他那天真纯洁的灵魂,看见了他那不切实际的梦,看见了他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对比。他是《雷雨》全剧昏暗色调的一点挑染,是乌云翳蔽的天空里从云层间洒下的一缕阳光,而现实的铁锤终究打碎了他的梦,在残酷的现实下,他的梦就犹如飞蛾扑火,宝贵、可怜、无比脆弱。他真切地看到了现实的丑恶:看见周朴园威压下的无力和恐惧,看见鲁大海烈火般的仇恨,看见了自己与四凤间不可弥补的阶级鸿沟,看见了为情爱而扭曲母性的周蘩漪。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来说,他忍受不了现实恶臭的死水,因而绝望了、痛苦了,最终也在这场大“雷雨”中死了。他死得令人惋惜,那可爱的灵魂又使人滴下晶莹的泪滴,而泪滴最终也只能在冰冷的大地上摔个粉碎。
周冲是理想的人,他是始终生活在自己理想国中的人,是始终活在梦里的人。他爱四凤,爱的是一个梦,一个能满足自己的梦。当现实的针无情地刺破那虚无的梦泡时,当自己“最爱的”母亲为情爱舍弃一切时,当发现自己的哥哥与四凤的情感的真相时,他没有怒,没有恨,他有的只是梦醒之后的迷惘,有的是对自己愚蠢行为的自责和沮丧。他那幼稚天真的灵魂接受不了美梦的破碎和现实的打击,于是他便毁灭了。在第三幕中,周冲与鲁大海理想与现实的两大冲突是全剧的亮点,在“蛙不住地唱着春梦”的恶臭地方,周冲却偏偏讲述着自己最理想的、最空灵的梦,他向着最现实也最热烈的鲁大海谈着自己最不着边际的话,两者的反差对比之大使人印象深刻,犹如污泥里的玉石,令人可爱、可怜、可笑。
《雷雨》是复杂的,是立体的,是揭露的,是批判的。它用情感线串联全剧,用冲突矛盾刻画人物。我们看见了痴情的人,看见了忘爱的人,看见了剥削者,看见了受苦者。作者用夏日雷雨的沉闷与爆发来烘托气氛,不可不谓之极妙。其实这哪里只是一场雷雨,这是洗净世间污浊的天河之水,是濯净社会邪恶的洗礼之水,是孕育崭新中国的母性羊水。这哪里是一部家庭的悲剧,这是一部社会的、中国的,也是人类的悲剧。它是对压抑着人性的、吃人的社会的缩影和强烈控诉。这里有封建统治者的压迫,有人性的觉醒。新兴的民族资本阶级、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担负着时代交付于其肩改天换地的使命,而时机尚未成熟,封建邪恶的力量过于强大,新阶级的势力又尚未发展,于是所有人便在这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的戏剧中粉墨登场,演绎着这感天地泣鬼神的波澜壮阔的时代悲剧。
在这里,我们看见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看见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黑白颠倒。曹禺看到了这社会的腐朽和落后,也愿以一场雷雨洗尽世间的污浊,用雷鸣迎接明亮的未来,于是便有了《雷雨》。
《雷雨》诞生自社会的阴沟,映射的是社会的脏乱恶臭。它用万丈闪电的光芒,照得邪恶无处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