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旅途,永不止步
——《文化苦旅》读后感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2023级38班 李青睿
指导老师 李运博

  《文化苦旅》此书,是余先生苦游中国四方,考察各地文化作成的。但它并不学术,也并不“苦”,而是在地理景物的摹画中,由先生独特的言语风格,将历史写生动,赋文化以生命,也为我的生命注入生机,丰富色彩。处人生困境中时,总能从中汲取能量,为苦行注入希望。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我未曾见过它,但心里清晰地立着这么一堤,其险腾壮阔,如在眼前。余先生用我最熟悉的文字,摹出了这全然陌生的风貌。《都江堰》一文,置于全书实不算长。它小到可以被尽数收纳入课本,又大到整个中华文明的神态在其中展露。从初识,到深知,再到沉思,我仿佛也随余先生走过一遍又一遍——
  那是奔腾的水力,涌动着蓬勃的生命;硬扎扎水坝一座,撑起了千年的天府之名。
  那是深沉又清澈的美,值得久伫深思。李冰生时主持建堰,魂归镇守江中。一人,一心,一事,倾注于治水建坝,倾注于百姓民生。蜀地不知上任过多少郡守,唯李冰将热心投诸冷水,用深思镇住腾流,为蜀地百姓谋下江河汛期中的安定乐业,为中华民族留下千年不衰的旷世奇堰。他竭力钻研、数载不弃的坚守,“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智慧,登临滚江、亲身施践的躬行,一心一意、无我无私的朴实,无不启发着后人,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砥砺前行。他化身为无形的泉源,与他的江堰一同滋润苍生。他的气度神态早已升华为一种精神,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万古流芳。
  那是“治水”中的“问道”,悠悠包揽生灵万种。水中隐蕴的“吃够苦头才能出足风头”的人生之道启明了多少人向前的征途,坚定了多少人深潜的脚步。李冰那至今水气淋漓的“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之道,启发后世水匠,福泽万千百姓。都江堰也无声阐释着一种清澈的为官之道——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总能多为百姓做实事。“以民为本”不只是中央统治者的为政理念,更是地方官吏的心中所向,足下所履。都江堰与青城山又集中呈现了哲理之道,领悟水理,也就领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此一字,深宏到足以撑起“道教”其名,象征深大哲理,蕴藏宇宙真谛。
  莫高窟
  正如其名,“莫高”,再没什么壁窟的文化气息能超越这千年一窟了。
  有关莫高窟的文献与歌咏成千上万,余先生此篇,以充满温情的笔调娓娓道来,就像家人轻轻抚着幼子的脑袋,让莫高窟真的活了过来。字里行间,余先生是把这窟看作一个生命的,那种崇与爱的交织,难以割舍的疼惜,令读者也深入其境,为之动容。面对千年风霜,有热闹,有冷落,有拜祷,摧残,莫高窟只是静立着,微笑。
  一千六百多年,从北魏蜿蜒至今,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气息在这里留存,千年的厚重文化在这里铺天盖地向你涌来。略一站定,便可张眼观望一千六百年前的笔墨了。眼前的是壁画,背后的是文化,一朝,一代,互有联系贯通,各有神态风姿。世俗性、宗教性、艺术性、历史性、大众性、社会性在这里交融,管你是世里贤达、寺前佛子,又或是乡里百姓、田间农人,在这里都能欣赏千年的美,找到心灵居所,感受文化魅力。在崇高的文化面前,个人的悲欢显得太渺小,只好把心贴上文脉,虔诚聆听千年的心跳。
  然而下一刻,眼前的美破碎——一群滞留敦煌的白俄士兵,在洞窟里支锅烧饭,肆意妄为,黑烟油污覆盖了雕塑,火棍黑漆涂花了壁画,大批文物遭受作践——文化,不能不说是脆弱的,脆弱到只需美国人的几滴化学溶剂,就让壁画成了漂泊海外的游子。但它又是坚韧的,能让附近村民赶十五里路来监止保护,能让近代饱受摧残的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凝聚起力量,能让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归建设新中国,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和热。
  其实,活的何止一窟?活的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活的是深扎于心的文化血脉。
  合上书,随先生的文化苦旅敲下休止符。但人生向前的旅途从未结束,文化发展的旅途永不止步。人生常在苦行中,但深入体味到的是释然与愉悦。文化曾受苦蒙尘,但历经沧桑后会更加鲜活与年轻。回头看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抬头前望新中国的新时代,新时代的新征程,你会感觉到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体悟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正在我们脚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在我们肩头。所以,背上行囊吧,向前进发。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旅途,永不止步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