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荣鑫鑫
红色书香砺初心,党旗飘扬照征程。在暑气浓郁的七月里,在书桌前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红色经典书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我们能从文字中回眸历史,感受初心;我们能从阅读中传承红色基因,滋养精神世界。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本期《读书周刊》推荐的两本红色经典图书吧。
(一)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一部纪实文学经典之作。
1936年6月至10月,埃德加·斯诺穿过层层封锁只身来到西北苏维埃地区,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并对革命领导人及红军战士进行采访,他以第一视角的笔触行文,真实再现了在中国西北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的艰苦斗争。
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本书在写作时,红军已顺利完成“长征”,国民党反动派正千方百计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及红色苏区的一切消息,导致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革命充满误解、偏见,甚至妖魔化苏区红军。作为首位到红色苏区报道工农红军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坚持新闻职业操守,对此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报道,他打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信息封锁,向全世界宣传和介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这本书也成为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中国现代革命史起源的重要参考资料。
翻看这本书,通俗且鲜活的语言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埃德加·斯诺既直观地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还插入了大量的对话交谈。这不仅从事实的角度出发,还原出当时苏区真正的模样,也让书中所涉及的领袖、战士、农民等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诚如书中所言,“这些战士的战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年轻的理想,为了土地、国家和世界。”一方面,书中的人物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他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书中还用较长的篇幅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对话,这让苏区红军有了凡俗的血肉。他们不再是某个“标签”或者“符号”,而是一个个可亲有趣的人。
当前,阅读这本书仍有很多的现实意义,我们能在历史、在英雄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
(二)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红色主题经典小说。
这本书讲述了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的英勇战斗,展现出共产党人坚守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生动刻画出英雄的群像。
当许云峰面对敌人的利诱与酷刑,当江雪琴十指被钉入竹签,他们在潮湿阴暗的牢房忍受着肉体的疼痛以及死亡的威胁,他们的灵魂与信仰仍在不屈地呐喊,支撑着他们继续战斗。这种抗争的精神令人动容,它透过文字赋予这本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极端境遇下,信仰的力量依然强大,哪怕前方没有路,意志也会带领我们杀出重围。
这种精神,在书中第三十章结尾表达得尤为鲜明。“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室内阅读这些文字时,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这本书所提供的“情绪价值”。
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减缓了思考的步伐,消费主义驱使着人们追崇欲望,功利思维时不时叫嚣着要替代崇高价值,这本书中塑造的英雄群像用生命诠释出来的信念、尊严与牺牲精神,就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反拨,“英雄,永远都是社会的偶像。”以史为鉴,以文为友,我们要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并为其注入新时代的新内涵,使之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另外,《红岩》这本书对于人性的塑造也富有立体感。小说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英雄与叛徒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腻展现了不同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复杂反应。甫志高的叛变与成岗的坚贞形成鲜明对比,不同于道德的审判,这种对比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精神力量的崇高礼赞。这种不回避人性真实又坚信人性可臻崇高的辩证视角,使得这部作品具备了跨越时代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