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浅谈《莒国演义》的叙事艺术
  

滕怀森

(上接7月17日15版)
  《莒国演义》塑造人物,特别注重语言描写。在人物对话中,作者多处引用古籍原文,有的文后附录译文,既保留了古人语言特色,准确展现了古人的性格、特质、风貌,又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小说对人物语言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与提炼,遵循了既有历史事实,又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一原则。在引用古人长篇对话的部分,增添了个别细节,使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这种对话细节虽然游离于事实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第四十二回“姜小白离开莒国,鲍叔牙举荐管仲”,鲁庄公拒绝管仲趁夜攻齐的建议,讽刺管仲没有把小白射死,以此嘲笑对他,把鲁庄公的粗鲁、蠢莽的性格充分表现出来。鲁庄公后来兵败,也就成了必然。鲍叔牙在关键时刻向齐桓公的多次建议,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他一再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称管仲五方面超过自己,表现了他为国荐才,不具私心的高贵品质。齐桓公、管仲两人的对话,表现了管仲的雄才大略,为齐国重用管仲而后称霸天下,埋下了伏笔。
  《莒国演义》塑造人物,及其注重心理刻画,在描写人物语言时,充分考虑人物的思想活动。如:四十二回中,齐桓公即位后如何处理公子纠,如何启用管仲,左右摇摆,犹豫不决。鲍叔牙为了保护管仲性命,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表现得有情有义、公而忘私。管仲在射杀小白未遂后,考虑到“天不灭小白”的一段心理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当鲁国杀了公子纠,放走了管仲,管仲立刻想到可能是鲍叔牙在救他。因而在前往齐国途中唯恐鲁国变卦,要求众人行进速度越快越好。他灵机一动,编《黄鹄》之歌以减轻押解士兵的疲劳,两日行程一日到达,表现了他的大智慧。
  《莒国演义》结构完整严谨,层次清晰,引人入胜。浩繁的篇幅,众多的人物与事件,有机组合在一起,描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品每一回以两个七字联句开篇,把人物与事件巧妙串联起来,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每一回后面又以两句七言诗作结,既归纳了本回内容,照应了题目,又对下一回的内容进行了提示。前后照应自然,章回小说的特点十分鲜明,形成《莒国演义》的一大亮点。(全文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浅谈《莒国演义》的叙事艺术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