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大地深处的回响
——从《生万物》看土地与文化的双重滋养
图片
  

焦安铭
(上接8月26日14版)
  赵德发笔下的土地,有两副模样。像娘,把粮给你,温温柔柔的;又像爹,旱涝一来,就教你什么是难。《生万物》这名,正好点透了这点——— 土地能养人,也能教人,万物能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心里恋着,手里忙着,该转身时,也能咬咬牙往前走。
  我早年的日子,也印着土地的性子。春耕时把种子撒下去,夏耘时顶着日头除草,秋收时把粮扛回家,冬藏时盼着来年的好天气。翻着山送粪,两台抽水机来回倒着浇地——— 谁让岭地离水库远,扬程不够呢?肩挑着,车推着,累得直不起腰,可也没觉得苦,反倒觉得踏实。我们这些山民,收成全看天,旱年里,地裂得能张嘴,汗流干了,粮却收不了多少,可再难,也没想着撂下地里的活。
  《缱绻与决绝》这书名,细想竟像个哲学题。“缱绻”是农人对土地的痴,舍不得,放不下;“决绝”是逼到份上了,不得不转身。看着矛盾,却把人与土地的情分说透了。如今《生万物》把这话再往深里说——— 土地不只是喂饱肚子,更能养着心;不只是安身,更能立命。
  书里的人,为了一小块地,能付出天大的代价,天天对着黄土,也不觉得闷。我懂这种心——— 土地不只是能吃饭,更是心里的念想,是记事儿的本,是活着的意思。“决绝”也不是真的断了情,是土地教的韧———难来了,不躲,该走新路子,就别回头。我没守着山坡,却用笔墨、用话,接着跟土地说话,这份韧,和书里的人一样,都是土地给的。
  现在《生万物》播得火,倒该借着这股劲儿,想想沂蒙精神是什么。是恋着家,也能放得下虚浮;是肯吃苦,也能向着新日子走。《生万物》不只是唱给土地的歌,更是唱给生命的歌——— 万物能长,靠的是土地,更靠的是心里的那点坚守和勇气。
  如今的人,好多都泡在虚拟里,忘了种地的苦,忘了粮食是怎么来的。赵德发的书,我这点经历,倒像杯凉茶,能让人醒一醒。真实的日子,不是隔着屏幕看的,是得流汗,得动手,得用脚踩在地上的。两台抽水机倒着浇水的巧劲,肩挑车推的累,都是人与土地最实在的牵连,没了这些,日子就空了。
  沂蒙精神,说穿了就是实在。肯吃苦,肯奉献,守着土地,想着家。赵德发写的人,都是这样——— 没做过什么大事,却在平常日子里,透着亮。我爹娘也是这样,没说过豪言壮语,就知道天天干活;没什么大理想,就想守着家。可就是这份平常里的坚持,最能让人动心。
  现在的年轻人,该多听听这些土地的事。城里的楼越盖越高,好多人都忘了土地是什么样,忘了粮从哪来,根在哪。赵德发的书,我这点回忆,正好能帮他们把断了的线接上。不管科技多厉害,社会怎么变,人总得靠着土地活,根总得扎在土里。
  民族复兴不是空话,得靠年轻人扛。可这扛,得先懂土地——— 懂它的好,懂它的难,懂它教人的理。赵德发的书,不只是写乡村的变,更是写怎么活着——— 怎么守着本,怎么往前走,怎么从土地里找劲。我当年送粪、浇地、收割、归仓,不只是种地,是学着怎么做人:流了汗,才配要收成;踩实了地,才敢抬头看天。
  读赵德发的书,想自己早年的事,其实是在听土地说话。这话穿过年头,把老辈子的事、现在的事,把我一个人的事、大家的事,都连起来了。它告诉我们:人的命,和土地绑在一起;民族的根,也扎在土里。
  盼着年轻人能从这些故事里,品出点滋味——— 懂“缱绻”的情,也有“决绝”的胆,把沂蒙精神装在心里,往前走。别忘土地的恩,别负时代的盼,在复兴的路上,写出自己的日子——— 恋着土,也向着新;踩着实,也望着天。这大概就是赵德发的书,还有我这点经历,能留给大家的,最实在的东西了。

(全文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地深处的回响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