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山东民间艺术瑰宝——— 五莲民歌
  

岳思卫
(上接11月6日14版)
  在演唱中,注意方言声调与旋律的贴合。歌词大量使用五莲方言,如“俺”“咋”等。同时融入方言衬词,如“哎”“哟”嗨”等。像民歌《走亲戚》中就大量使用了具有五莲风味的衬词,全曲共31小节,其中衬词就占用了12.5小节,增强了歌曲与山区受众的亲和度。注重旋律音调与方言声调的契合,如五莲方言的上声(如“水”美”)略带曲折,对应旋律中的级进或波浪形音型;去声(如“去”唱”)短促有力,对应旋律中的跳进或强拍重音,使歌词与旋律浑然一体。
  伴奏与表演形式的大众性兼容。传统伴奏常用北方鼓吹乐的唢呐、鼓板(增强节奏感),也吸收南方丝竹乐的二胡、竹笛(润饰旋律细腻度)。如《画扇面》表演时,唢呐主奏高亢旋律,竹笛在乐句间隙加入装饰音,形成“刚柔互补”的声响效果。随着时代进步,现在的民歌伴奏日臻完善,民族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齐全,给五莲民歌的伴奏增添了现代气氛。
  在歌舞表演形态上,结合了北方秧歌的“扭摆”动作与南方采茶舞的“扇帕”技巧。如《采药舞》,表演者手持彩扇,步伐既有北方秧歌的“十字步”,又融入南方舞蹈的轻盈转身,使音乐与肢体语言呼应。
  题材与歌词的生活化展现。传统五莲民歌的创作往往都与农村劳作和现实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反映的事物、使用的语言“土里土气”,一听就知道是五莲、鲁东南地域的民歌。五莲民歌里的《吆调》实际就是从放牛人的即兴吆喝发展而来的。五六十年前,五莲南部洪凝红泥崖、街头一带,人们喜用水牛耕作,不论压场、耕地还是放牛,都喜欢唱山歌。这些山歌唱起来漫长而辽阔,音调高亢,节奏自由。
  总之,五莲民歌的艺术特色本质是“南北文化基因的地域重构”,既非单纯的北方豪迈,也非完全的南方柔婉,而是通过地理、历史、语言的长期磨合,形成了“刚中带柔、粗中见细”的独特美学,成为齐鲁民间音乐中兼具多元性与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五莲民歌的音乐风格不仅是五莲文化的“声音镜像”,更通过代代相传的演唱与创新,持续塑造着五莲人的文化认同、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成为山区文化生态中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
  地域文化身份的鲜明标识。其独特的方言歌词及刚柔并济的旋律,成为五莲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标签。例如《绣花曲》被广播传播后,五莲民歌走出山区,成为与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其风格独特性吸引了外界对五莲文化的关注,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对外输出。外界常通过这类民歌认知五莲的山区风貌与人文性格,强化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而民歌歌词中对农耕生活、民俗风情等内容的记录(如《走亲戚》),以音乐形式保存了五莲民众的生活轨迹,成为代际传承的文化记忆,增强了地域认同感;歌词中大量方言词汇(如“俺”“拉呱”等)随民歌演唱得以延续,例如《十二个月》中方言声调与旋律的结合,使语言在音乐中保持鲜活,避免方言文化的流失。(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山东民间艺术瑰宝——— 五莲民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