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海
文人画,讲究题诗、书法、文气。有关题画诗的渊源与演化,诸多专家、学者论述的非常多。相信,大家都明白一个常识:诗书画一体,沿着文心与法度齐修的路径,自然寻到中国古典绘画的经典样式。
这种传统的余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并没有大放异彩,而是显得越来越珍贵。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重视的是素描,现代美术创作、展览重视的是效果。所以说,走进艺术名校校门,才是艺术创作的开始;走出名校校门,漫长的艺术创作道路,才是成名、成家的必然之路。好在,朱全增,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熟读《文心雕龙》,在长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重视个人修养,重视中国画内在的品格和格调,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大作。
无论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心象自然》朱全增画展、广东举办的《心象自然:朱全增中国画小品展》、还是在日照举办的《情系桑梓:朱全增作品汇报展》,以及诸多大型笔会、交流活动中,朱先生才情、诗情、艺术功底受到诸多大家、名家赞誉。有气势,有个性,有品格等等评价。
每次看到朱全增的作品,了解朱全增的艺术执着和精神。我也是深受启发和教育。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种精神和理念根植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从事中国画创作,年轻的看功夫,中年看才情,老年看修为。接上古意,艺术家往往进入老年,才能达到通会之际,艺术作品更为珍贵。
坛经《定慧品》有个三无漏学的说法,指戒、定、慧这三种可以帮助众生通达无上涅槃、成就佛果的法门。中国画的法门,也就是诗、书、画。只有在这几方面下功夫,才能传承经典,创造今典。
这本《朱全增书法与题画诗》作品集出版,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标志着朱先生艺术进入了新的化境。令人可喜的是,朱全增进入古稀之年,回归内心书写,作品呈现心象自然、艺象刚健。
现在细读题画诗,看到的是柔情、深情、真情、厚意。既有题琵琶、兰竹、葡萄、牡丹、荷花,也有咏金莲、木棉,题材比较广泛;还有游子思乡在温哥华散步偶拾·西江月,体现艺术家情怀。不同以往,看朱全增的作品:看到的往往是文质兼备,大气磅礴。
《文心雕龙》神思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对于朱全增的花鸟画,我是比较熟悉的了,可以说独树一帜,熔铸经典。我对诗词了解比较少,也没有下过这方面功夫,所以对朱全增的诗词不敢妄自评判;对于书法品鉴也是外行,看到朱全增的书法不同寻常:个性突出,比较枯劲,迸发旺盛的生命力。一般而言,少审美经验的人对线条质量美感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漂亮、华丽、秀美或刚强、劲健的层次上,而既枯劲又娴雅,则很难被理解与认知。就创作而言,大凡有过创作体验的人都知道,书法圆润、娴雅、枯劲、风神集于一条,不断强化统一,构成不同美感层次,是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达到古雅的境界。更不用说,诗、书、画三者有机融合一体,需要艺术家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
朱全增自身奋斗成功经历可喜,从艺术爱好者,到职业者,再到成名成家,尤其是成为学者型艺术家;也给在艺术道路上探索的诸多同道树立了榜样,值得研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