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乡音胜万金
图片
  

张霄峰
  母亲在北京帮妹妹带孩子,小区里像她这样从全国各地来的姥姥、奶奶不在少数。尽管普通话早已成了通用语言,但她们却都默契地坚守着各自的乡音,仿佛守着一份来自故乡的念想。每逢周末结伴去采购,更是她们雷打不动的习惯。
  一个寻常的周末,母亲和几位阿姨来到一个较远但规模较大的菜市场。刚进去不久,母亲便被一个摊位吸引住了:那冬瓜椭圆小巧,青绿色的外皮泛着鲜亮的光泽,翠绿的瓜蒂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满是勃勃生机。更妙的是,它的大小恰好够一家人一顿食用。
  “冬瓜咋卖嘞?”母亲下意识脱口而出那熟悉的乡音。话语里裹着的家乡温度,顿时在嘈杂的菜市场里化开。
  正低头整理蔬菜的摊主,听到这声音,手中的动作猛地一顿,迅速抬起头,眼中闪过惊喜的光:“阿姨,听这口音,咱是老乡吧?河南嘞?”
  “是嘞!”母亲笑着回应。
  “河南哪儿嘞?”摊主急切地追问,眼中满是期待。
  当母亲说出县城名字时,摊主立刻从摊位里绕出来,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母亲身边,激动地说:“阿姨,咱可真是老乡啊!在北京能碰到咱县的人,这得是多大的缘分!”说着,他顺手拿起冬瓜就往母亲的买菜小车里塞,“阿姨,这冬瓜可好吃了,给恁多拿几个,不要钱!”
  母亲连忙阻拦,可那摊主的热情如同决堤的洪水,根本无法阻挡。同行的阿姨们满脸羡慕:“你这老乡可真热情!”摊主闻言,扭头问:“你们是跟俺老乡一起的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利落地拿起冬瓜,挨个塞给阿姨们,一人一个,豪爽得如同江湖侠士。
  母亲执意要付钱,摊主却坚决不肯收:“几个冬瓜,不值什么钱。阿姨,恁就别客气了。我来北京十来年了,今儿还是头一回在这儿碰到咱县老乡。整天说的都是普通话,憋得慌!刚才一听恁说话啊,就跟回到了家一样,得劲!这种感觉,千金也换不来……”
  当晚,母亲兴奋地打电话向我分享了这段奇遇,在电话那头不停地感慨:“一句老家话,几个大冬瓜,咱这老乡,真中!”
  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冬瓜咋卖嘞”,像一束光,照亮了母亲在异乡平淡的日常,也慰藉了那位摊主漂泊十余年的心。它让“乡音胜万金”这句老话,不再是遥远的感慨,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温暖。原来乡音从不是简单的话语,它是故乡的魂,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印记——— 无论走多远,只要乡音响起,故乡便在眼前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音胜万金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