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磊
公司每年举办的“职工征文摄影书画大赛”允许并鼓励员工直系亲属参加,今年活动投稿截止日那天,我拿着母亲的一幅书法作品去交稿。恰巧,负责活动的乔老师在办公室,我便请他给指点一下。
乔老师是画家,还是作家、摄影家,在艺术圈和单位里颇受尊重。他缓缓展开母亲的那幅作品,目光在字里行间流转,然后感慨地说道:“此前你都是送孩子的画来参赛,如今送来的,竟是母亲的字了。”
只此一句,仿佛拉开了时光的闸门。十几年的光影,从记忆的指缝间潺潺流过。
孩子的童年,是与这项赛事一同成长的。每年此时,他总会郑重地将自己精心画的作品交给我,像完成一桩庄严的仪式。那些稚拙的笔画换回的奖金,他也总是坚持要为我花用——— 或是一份可口的食品,或是一条寻常的围巾,在他心中却是对母爱的回响。那时我不曾想到,当他的身影奔向远方,另一种陪伴正悄然接力。
劝母亲参赛时,她连连摆手,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羞赧:“写得不好,怎么好意思让人看?”我告诉她,公司的这项比赛本身就是为所有职工及家属而设,是公益性的,重在参与,不要太纠结水平的高低。事实正如我所说,当乔老师得知作者是位近八旬的老人,他的话语温暖而睿智:“这个年纪还能提笔,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老人写字,写的是心境。我们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孝的真意。”
“色难。”孔子的箴言穿越千年,依然叩击人心。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我们总在忙碌中忽略了他们小心翼翼藏起的失落——— 那个曾经为我们撑起世界的臂膀,如今却怕成为负担。而公司年复一年举办的,又何尝只是一场比赛?它像一座温柔的桥,让两代人的情感在墨香中相遇,让孝心找到最自然的表达。
母亲的字,或许在技法上算不得精湛,但每一笔都是她对过往时光的注脚。当我看着她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临帖,忽然明白:这不是比赛,而是她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正如孩子的画作曾记录成长,母亲的墨迹正安顿着晚晴。
赛事年年办,参与者的容颜却在更迭。从稚子到白发,这里收藏着一个企业最温暖的洞察——— 它知道,安顿好员工身后的每一个家庭,比任何激励都更能凝聚人心。在追求效率的时代,这份对“人”的周全体谅,让冰冷的制度有了温度。
墨痕会淡,时光会老。但总有一些坚持,让陪伴以不同的形式延续。捧着母亲的作品,我看到的不是书法,而是一个生命被温柔接住的尊严。
这流动的深情,比任何奖次都更接近比赛的初心——— 它让我们记得,无论走向多远,回头时,那份春晖般的爱,永远值得我们用最庄重的态度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