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宋金鼎:一生专心一件事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徐晓清
  久闻宋金鼎是莒地同龄人里,鲜有的科班出身却“没吃体制饭”的画家。公务之余,他痴迷绘画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一旦确定一个题材,宋金鼎就一头扎进与其有关的文学、史学、美学、画理画论等一切资料研究和对生活的观察、写生之中。为了画好“大鸡”系列,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去菜市场、田间、农户,观察琢磨鸡的各种形态、神态,一待就是一整天,近于疯狂。不止于“鸡”,任何一种题材,他都要研究透了,弄个明白,才肯运笔。
  为了绘画,宋金鼎待在田野等室外观察写生的时间,不比在室内创作的少。
  著名作家张炜有言,“大自然作为一种最大的生命背景,对人的塑造力是缓慢不察的……一个忙碌于田野生活的人,往往比生活在室内的人更放松、更闲适和更达观……这一切的差别都与阳光和泥土有关,也是大自然中的那些动植物挨近他们的结果”。
  或许因此,宋金鼎笔下的花草鸟兽,皆有生命的质感,呼之欲出。同样,作为画家的宋金鼎,身上似乎也披满阳光,自然坦荡,干净温暖,让人愿意接近。
  记者:宋老师好。您是美术专业科班生,但做了另一种工作,而您的绘画水平却与日俱增。这“两不误”的背后,定有不为人知的艰苦。请谈谈您的感悟。
  宋金鼎:人的一生,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很幸运了。越快、越早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人生就会越充实越有意义。一个人能干事的时间也就短短几十年,不能老是转换。换来换去,半辈子过去了,却一事无成,这挺可惜。
  我是美术专业出身,但阴差阳错地做了跟美术关系不大的工作。那是时代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作为男人,首先得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这是生活的首要任务。艺术应当是滋养生命和灵魂的,为了人类生活更美好。再高尚的艺术也不能游离生活之外,它们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
  但是,我对绘画的热爱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比专业画家少。这是我特别爱好并擅长的事情。
  没退休时,我的时间分两段:工作的时间和创作的时间。下了班,等别人都走了,真正属于我的时间来到了,画到半夜是经常。因此,极少能按点吃上晚饭,时间久了,胃也不太好了。那也没办法,一翻开书、拿起笔,就忘了吃饭了。因为绘画,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需要做的事太多了。
  记者:有评论认为,您的画作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传承之外,还有所创新。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或者说您如何理解中国画创新?
  宋金鼎:我认同有所创新这个看法。
  一直以来,中国画皆寻迹大道,坚持守正创新。传承是正脉,是必须夯实的根基;创新是灵魂,也是中国画的生命力之所在。清初画僧石涛就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当然,对这个话,后人也有争议,有不同解读。我认同其中一种,那就是字面意思———应当随着时代而变化。
  变化就是一种创新。这有题材的变化,也有精神面貌的不同,还有作画材料的更新换代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是刻意为变而变。
  石涛还有话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主张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其实,也是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
  但我反感那些背离了中国画自身治学规律,轻视对传统知识深入吸收与经验积累这样一个漫长而重要的过程,而片面地强调“创新”。作为一门具有深厚渊源与文化特质的传统艺术,中国画绝非一门可以浅尝辄止,甚至一蹴而就的速成艺术。它没有捷径可走。
  遍数中国画坛的历代大家,无一不是在师法传统、临摹古人环节上狠下功夫,虔诚扎实地步步靠近古人堂奥。深悟其中三昧,融会前贤手段,求证于自然造化。如此,渐老渐变,终于自出机杼。
  记者:业界还有人评价,您的画作具备“教科书”的功能,这是怎么一回事?
  宋金鼎: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中国画早有了丰富且成熟的画理画法。
  多年来,我着意向学术靠近。在点、线、面,笔与墨,虚与实,远与近,情与趣等方面,力求有依据、有讲究。为此,我常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制造障碍然后克服,直到得心应手。
  得益于这样的自我逼迫,现在,即便是最传统的题材,如牡丹、荷、竹等,我可以画出上百幅不同系列,能做到无一重复。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海曲书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宋金鼎:一生专心一件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