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滕伟伟
通讯员 于敬军
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以夯实基础为根本,以创新突破为主线,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全市17.9万个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市民政局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先进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2021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创新“两线合一”举措 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显著
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最后一道“防护网”作用,在全省率先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衔接融合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农村低保对象“两线合一”,确立了“一个目标、六项保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两类群体政策共享、低保兜底、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住房救助、福利待遇和临时救助六项保障共同适用。
“两线合一”实施以来,全市4663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40%,财政新增支出9.8亿元,解决了11.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8.6万名农村低保对象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创新“公办民营”改革 敬老院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乡镇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的指导意见》,创新推动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将全市55家敬老院整合为25家,由11个专业社会机构托管运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其余场所转型为镇域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解决了敬老院资源利用率不高、运营管理不专业等问题。
改革后,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率由35%提高到60%。
创新“互助养老”模式 困难老人就餐问题有效解决
针对农村低保家庭人员就业难和村里困难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扶贫公益岗位支持等方式,聘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贫困妇女,与高龄、困难、孤寡人员结对帮扶,上门给予助餐、助洁、照护等服务,同步解决困难老人“解困”与贫困妇女“脱贫”两个难题。由市、县两级安排公益性岗位,聘用这些困难群体就业,受聘人员可享受800元岗位补贴。
将“互助养老”与“长者食堂”建设相结合,全市已覆盖助餐的村有1587个,助餐老人达6.1万人,2022年再新增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600处,覆盖全市1.8万名75岁以上低保老年人和所有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预计全年投入资金1.5亿元。
创新“分散照护”机制 特困人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搭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将全市所有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录入数据库,精准分析需求,制定照护服务清单,以12349、手机App实现呼叫和定制服务预约功能。将特困人员助餐、助洁、助农、助购、助护、助医、助行、助急、助询9大项16小项纳入居家上门服务范畴,特困老人不出家门“一键呼叫”即可得到专人照护。
目前已为全市8851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上门照护服务或指定照料护理人,特困人员签约服务达95%,满意度达99%以上。该模式获日照市2019年度创新奖。
创新“需求菜单”方式 社会力量补充作用发挥充分
为精准对接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弥补政府物质救助的不足,探索创制“需求菜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2017以来,日照市各级民政部门投入资金350万元,引导130家社会组织,开展了“绘梦计划”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护苗行动,成长护航”农村单亲离异家庭等儿童、“点燃希望,扬帆未来”关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关爱等120余个项目,带动社会资金4930余万元,95万人次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加入到扶贫工作和社会救助队伍中。
在乡镇(街道)设立社会工作站、社会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三站合一”,将社工力量下沉到乡镇(街道)。全市社工站实名认证志愿者达4000余人,链接公益慈善资源款物近230万元,服务困难群众6700余人,为孤困未成年人化解实际问题15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