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西施舌”鲍鱼与《日照渔家文化》浅议
图片
  

卢守文
  日照有一种珍贵海蛤叫“西施舌”,以古越美女西施命名。有故事说,1956年冬季,毛主席来山东济南,有一天,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孔益千说:“山东好啊,山东出西施舌!”见孔不知道什么是西施舌,毛主席又笑着说:“西施舌生长在日照县海边上,好吃得很吆!”孔立即把这件事汇报山东省委负责同志。及至毛主席吃后,盛赞道:“西施舌太鲜美了!”(据孔益千《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回忆》原载《春秋》2006年第三期)
  “西施舌”这种日照特有的海产,当时别说孔益千不知道,就是日照本地人,也有很多不知道的。
  何为“西施舌”?相传清末文人王绪有一次参加一个开业典礼,席中上了一道用日照大海蛤烹制而成的汤肴,这个汤肴色泽洁白细腻,鲜嫩柔滑。王绪询问菜名,店主答说无名,求王秀才赐名,王绪联想到古越美女西施,乘兴写下“西施舌”三字,从此,此蛤得名“西施舌”(据朱铭、王宗廉主编《山东重要历史事件》之《宋元明清时期》卷,山东人民出版社,第458页,引用时有改动)。
  还有一则故事,说是过去山西有人到日照吃了一餐海蛤,回去便吹嘘说吃到了名在山珍海味之列的鲍鱼,味道如何鲜美、营养如何丰富,等等。
  当初,连见多识广的省委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西施舌”这道名菜的来历,遑论身处中原大地的山西人闹了笑话。
  这也是说,“西施舌”鲍鱼这种日照海产品当时并没有收入书籍,因而更无从有效推介和广泛宣传。
  现在,滕怀森所著的《日照渔家文化》,可以说是在宣传推介日照渔家文化方面的个人尝试。
  日照市拥有独具魅力的海洋生态环境优势。
  据文史专家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已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他们依赖于大海,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劳动的汗水和生命的接力,创造并丰富了古老而灿烂的日照渔家文化。
  今天来看这本由滕怀森所著的《日照渔家文化》一书,对于介绍日照海洋特色产品、推介日照海洋文化,打造日照蓝色经济带战略应当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滕怀森是何人?《日照渔家文化》的作者简介说,滕怀森,1948年1月生,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刘家湾村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40余年,历任高中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退休后致力于日照海洋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先后参与了《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日照卷》《日照文化简史》的编写和光绪版《日照县志》文白对译的校译等。并在《岚山渔文化》《东港文史》《文化日照》和《黄海晨刊》等各类书籍、报刊发表海洋文化内容的文章近50万字。现为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日照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
  这是一位资深的日照文史研究者。从作者简历看,其具有丰富的日照文史资料积累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日照渔家文化》一书,洋洋20万字,全方位展示了日照渔家文化的丰富多彩。本书涉及日照渔业发展、渔家习俗、海洋医药、海口文化等诸多领域,又加上作者具有40余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考据严谨,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感情朴实,为深入探索和研究日照地域文化提供了可以引证的资料。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大量的日照海洋渔业知识,渔民的生活习俗等,有些渔家知识让我们这些离海100多公里地的莒县西部人还是头一回听说,更别说山西等内地人了。可以说,这是一部日照渔家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另外,这本书还有丰富有趣的故事和谚语等。如在第二章《渔家习俗》的第二节《赶海习俗》中,作者引入了钓花蟹、照光鱼等有趣的故事;在第四节的日照渔家的祭海习俗中,全面介绍了祭海仪式。在第三章第二节,介绍了“刘三黑”尝泥知海港的有趣故事。第四章第一节,介绍了渔家生产、销售谚语及歇后语,读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在第六章,还提供了蜚声中外的岚山渔民号子的简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第八章第一节,讲述了石臼海口龙神庙的传说,引用了光绪《日照县志·知县吕补衮重修龙神庙记》的记载,还收录了石臼海口的文人诗词,并对作者一一进行了介绍,这些都是极具日照特色的珍贵文史知识。
  这些带有“海洋”“渔业”“海味”的渔民习俗,包括渔家传说、渔民号子、谚语、舞蹈、船模制作、海口文化,等等,体现了日照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信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更好地了解日照,认识日照,走近日照。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副刊·文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西施舌”鲍鱼与《日照渔家文化》浅议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