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英
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生理功能趋向成熟,但心理尚未成熟,自我意识、自尊心增强,对于社会环境变化及他人对自己的言行态度反应敏感,情绪体验丰富。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不如意,失恋、家庭变故,以及新冠疫情给生活交往带来不便等,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会产生很多消极情绪,如厌倦失落、悲伤抑郁、焦虑不安、害怕恐惧等等,这些心理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调适,会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产生心理问题。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受到困扰时,60%以上选择忍受或者自我解决,很少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心理调适方法,有效调节、控制自我情绪,有助于及时疏解大学生心理困扰、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调适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人们产生心理波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应激状态下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减少自己的消极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自动调节机制。心理防御机制中常见的方法有压抑、隔离、合理化、否认、移情、投射、退行。心理防御机制本身不能解决问题,过度依赖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心理应激下个体会回避、掩饰、压抑自我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会逐步形成心理问题。如果个体面临重大心理困扰,既无法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应激方式来应对时,会发生心理危机,也称作应激障碍,造成认知失调、情绪失控或行为错乱等心理失衡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调适,就可能因心理、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
心理调适是使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实践活动。当个体遭遇挫折、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自觉运用恰当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调节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平衡、心理健康。学习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用于自我心理调适,也帮助别人。
常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理性认知法,正确看待困扰事件及自己的心理反应,学会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ABC理论,个体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和行为(Consequences)的原因,不仅仅是外部刺激事件(Activating events),主要是个体不合理的认知观念(Belief)造成的。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思维为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失恋意味着我一无是处)、糟糕至极(凡事往坏处想,失恋意味着我的一生完了)、绝对化要求(控制欲强烈,我一定要获得成功)。困扰实践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中而不自知,辩证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负面情绪也就不解自消了。消除不合理认知观念的步骤:觉察接纳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不合理的认知、用理性代替非理性。因为失恋我难过、郁闷,自我反思(我难过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别人不喜欢我等等),自我反驳(实际事实是……并不是自己认为的那么糟糕)。
理性认知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事件的结果、合理归因,主动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把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心理影响最小化,并做出恰当的行为反应。理性思维的同时,把负面的情绪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把挫折变成人生的经验、财富,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化悲痛为力量”,这是心理调适的最佳状态。
合理宣泄法,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把自己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缓解自我的心理压力。突发重大事件,让人觉得痛苦万分,过分强制压抑情绪会引起意识障碍,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情绪不好的时候,大哭一场,或向亲友倾诉,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运动、唱歌、体力劳动等,都能够起到宣泄情绪、转移自己注意力、缓解压力的作用。大学生合理安排生活、学习,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有效的心理调适方式。
正念、放松法,通过正念训练,使意念集中于当下,专心致志地感受当下的一切,不做任何思考、判断、分析,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抑郁、焦虑。正念源于佛教的禅修方法和瑜伽,对当下的一切,只是单纯地有意识地觉察它、注意它,例如看着一个小孩、一幅墙上的画或任何其他相对来说的静物,保持微笑,安静地吸气与吐气。面带微笑听音乐,深长、轻柔、平稳地呼吸,专注在歌词、曲调旋律上。放松训练分为肌肉放松、呼吸放松、想象放松等,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密切相连,通过肌肉放松的练习能够达到心理紧张的缓解。腹式深呼吸,轻闭双眼,慢慢鼻子吸气、感受腹部慢慢鼓起,到最大限度时呼气,感受气流,直到感觉前后腹部贴在一起,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人的负面情绪体验会随着轻松地呼与吸慢慢地平复。
积极暗示法,运用心理暗示疏解负面情绪。困扰事件发生,压力状态下,个体自我评价会降低,自信心减弱,表现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语言对情绪有极大的暗示和调节作用。通过记日记,记录此刻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辨识自己的情绪,积极的自我对话,给与自己更多的肯定、鼓励,提醒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消除灾难性的负面情绪。学习、抄录、大声朗读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从中获得启示与激励,同样可以得到正面的暗示,增强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的信心。
良性情感支持法,与朋友、家人等多沟通交流、倾诉烦恼,形成良性的情感支持系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大学生能够辨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发现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个人无法调适的情况下,能够积极寻求社会情感支持,也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等进行咨询。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走上成熟的必备条件,通过学习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能够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主动性,遇到心理困扰时,能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实施控制,缓解的负面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强大,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系日照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197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