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联合体释放乡村振兴“链式”效应,且看———
全媒体记者 侯庆萍 陈修文
通讯员 姚文凤
年关将至,跟土坷垃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韩翠菊喜提“新职务”:挤奶工小组长。
“以前的时候,说起我们马家岭,都知道是个穷窝窝。前几年,村里建了奶牛场,我们把土地流转出去后,我就去场里当了挤奶工,每月工资四千多元不说,公司还给交保险,逢年过节发福利,这不比种地强多了!咱来干活,能不卖力干嘛!”说起自己的工作,韩翠菊爽朗的笑声回荡在牧场。
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交界处的马家岭村,坐落在岚山区的最西南角,交通闭塞加上土地贫瘠,是远近出名的落后村。
改变,出现在2017年,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鲜纯牧业落户于此。
依托“一头牛”,马家岭村的“韩翠菊”们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村庄则在与企业磨合后,走向新生:马家岭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合作社,组织村民为牧场提供供水、保洁、绿化等服务。这一项,除能带动四五十名村民增收外,村集体年可再增收50万元。
“一头牛”改变了马家岭村,可“成长的烦恼”也接踵而至:企业流转土地,却不擅长种地,庄稼长势不好,村民心疼;企业驻地需要各种服务,仅马家岭一个村,远远不够,企业急。
鲜纯牧业副场长李勇介绍:“一头成年奶牛一年能吃掉7吨青贮饲料,1.5万头存栏奶牛吃的青贮饲料量巨大。企业流转了碑廓镇16个村4800亩土地用于青贮饲料种植。”
但让牧场头疼的是,4800亩土地,一年种两茬,第一茬小麦,第二茬青贮玉米。村民种植的小麦一亩收一千斤,牧场种植的小麦,亩产只有可怜的五六百斤。此外,1.5万头奶牛所产生的沼液,也让牧场费尽心思。
企业之“短”,正是村民的专长。能否借助鲜纯牧业这一项目,进一步扩大村庄对企业的服务面,带动更多村庄发展?
困局很快破题———
“在我们多次与企业、村集体沟通后,建立‘1+16+N’的乡村振兴区域联合体的想法,逐渐成形。”碑廓镇党委书记周文民表示,“‘1’就是鲜纯牧业,‘16’是为它服务的16个村。但我们不局限于这16个村,也不局限于商定的合作内容,所以就有了‘N’,作用就是搞活合作模式,在开放式的探索中不断优化合作。”
村企联合体释放乡村振兴“链式”效应。在16个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础上,碑廓按照区域联合方针,新组建4个党支部领办联合社,负责日常与鲜纯牧业的工作对接,全面托管企业青贮饲料和粮食种植业务;接管原本由第三方公司开展的沼液还田业务,每年利用10月份种小麦、6月份种青贮饲料前的时间,分地块开展系统化沼液还田作业。
周文民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这一合作框架内,土地种植方面,每亩地联合社收入200元;沼液还田方面,每亩地联合社收入200元。4800亩土地,4个联合社总计收入约180万元,均分到16个村,每村达到10万元以上的增收。
事实上,一头“奶牛”牵出的产业链还在拉长:日照卫岗乳品工业园项目落地岚山区安东卫街道,正在加快建设中;动物隔离检疫和肉牛屠宰完成项目选址……更多的村庄,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