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盛云 报道
本报讯 东港农商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初心,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实施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素质提升、普惠金融惠民等方式,多措并举支持乡村振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与传统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等特征,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品牌化经营带动农户就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东港农商银行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工作。新农直报系统利用大数据原理和信息化手段,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保险、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等服务,银行可以通过系统发布涉农类信贷产品,接收系统推送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及时对接跟进提供融资服务。东港农商行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发布了“蓝莓贷”“大棚贷”“助养贷”和“农户生产经营贷”四款助农信贷产品。经营主体可下载新农直报APP,填写注册信息后,发起贷款申请。新农直报系统作为沟通连接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商银行的桥梁,能够有效实现三方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组织精准营销对接。以推动新农直报系统全面应用为契机,东港农商银行深入对接农业农村部门,进一步获取辖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梳理有资金需求的潜在客户,开展精准对接营销。对银监局下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梳理,共筛选经营主体131户,与省农担公司对接获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清单60户。将经营主体清单转发至各支行,客户经理积极进行对接,按时反馈对接情况,符合条件的及时完成建档评级工作。
目前,东港农商银行已对接市级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户,市级以上家庭农场24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63户,市级以上示范社56户。截至11月末,该行开展信用评价136家,建立信用档案62家,完成授信38户,授信14417万元。
发挥政策性贷款优势。该行对粮食生产、畜牧水产养殖、菜果茶等农林优势特色产业,农资、农机、农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农田基础设施以及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拓宽涉农贷款投放渠道。
日照市东港区榛和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20年,位于后村镇汉家皋陆三村,该村是日照山字河机场占地搬迁村,村民搬迁后,很多山地逐渐成为了撂荒地。前期,在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下,汉家皋陆三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带头入股,村民以资金和土地入股,将荒山变成了榛子园。榛子园建设发展初期需要资金投入,东港农商行后村支行客户经理第一时间为合作社办理了“鲁担惠农贷”,授信金额150万元。“鲁担惠农贷”利率低,还能够享受财政贴息,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下一步,东港农商行将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村“两委”的对接,获取精准的新型农业主体清单,实行名单责任制管理,逐户进行对接,深化与省农担、市担保公司合作服务模式,依托“鲁担惠农贷”“强村贷”等信贷产品,联合做好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支持。
同时,要积极对接农业农村局,获取农业龙头企业名单。争取与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结其产业链上下游,涵盖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通过提供贷款、结算、电子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促进乡村振兴产业链发展。还要分类制定营销方案,结合“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实情,依托“文旅富市贷”“蓝莓贷”“茶农茶商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农商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