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杰
莒国文化,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莒国周初立国,“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据《战国策·齐策六》记载:“燕攻齐,取七十余城,惟莒、即墨不下。”秦置莒县,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的莒县,生长出独特的莒文化。
先秦时期,中原诸国追求礼乐文明,而礼制与乐则是相依并行、相辅相成的,莒文化同样具备这个特点。《礼记·乐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由此可见,乐既是从属于礼,来配合礼的施行。同时,礼的实践与推行,往往需要通过乐为津渡而达到目的。多年前,考古专家在莒县陵阳河、杭头、大朱家村一带发现了数量众多、种类新颖的莒文化的乐器,与礼乐文明相关的文物。如大汶口文化陵阳河大墓中出土的陶牛角号,从整座墓葬的情形来分析,该墓主生前应该是一位聚落核心的军事首领,不仅拥有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玉钺,而且手中还握着号令麾下的陶牛角号。据专家考证,这种号角,应是当时一种发号施令的法器,但同时还应具有吹奏乐器的性质和功能。
莒文化与齐文化同出一源而并流,大同而小异,共同构成东夷文化的主体。与中原文化相比,独特的礼俗制度表现为三个特色:其一,“仁而好生”,即爱人爱物而不善戕害;其二,“见利而让”,“好礼不争”;其三,“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而莒文化与齐文化不同的是更加突出它的“强项精神”,以“易以道御”和不“以道御”顺逆特点的典型体现,这是莒文化明显的个性。强项精神是一种刚直不屈服的精神。对外反对侵略和强权,对内反对压迫和虐待,是莒地先民“强项精神”的两个方面。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莒子庚舆暴虐无道,好剑,每铸成新剑必以试人。莒人乌存为此起义,因人怨怒而驱逐庚舆奔鲁因,成为我国历史上早期的民众起义。再到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莒人樊崇领导反抗王莽新朝暴虐统治的农民大起义,也爆发于莒地。不久,邻郡人谢禄、杨音并起响应,旋即变为燎原之势,成为推翻新莽政权的主要力量,后来发展为历史上著名的赤眉军起义。这些反压迫、反无道、反虐待的正义行动,是莒人的强项精神,是对东夷先民独立图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春秋晚期,莒国国势衰微,后来莒地为齐所据,莒文化融入了齐文化的巨流,并最终汇入了秦汉大一统的潮流中。但莒文化并未因莒国的灭亡而消亡,而是“源远流长”,延续至今。
一片地域,与这片地域上生长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研究。作为与齐文化、鲁文化并列的莒文化,对影响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将莒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有机肥料适当融入人们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件值得探索的工作。在德育课程中融入莒文化,不仅可以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亦可以丰富我市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增强中小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同步推进的统一过程恰恰是青少年德育具有一些特殊性,针对这个特殊情况,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完善。
首先,道德感性认识的接受优于理性认识。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偏于感性的事物,他们对于枯燥空洞的说教更没有耐性,即使被动地听进去了,也难以在心灵深处留下深刻印记。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美丽动人的画面、优雅悦耳的声音更容易吸引他们、打动他们。中国古代的童蒙教育并不都是死记硬背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多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道德榜样的示范优于理论灌输。这实际上与第一条有相关性。道德榜样比较直接、直观,加上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偶像崇拜心理,他们对于某种理想、信仰的追求或某种价值观的认同,并非通过对某种理论观点的抽象认知而表现出来,而往往是通过心向往之的英雄模范人物或其他偶像而表现出来。近年来,莒县建设开发了莒国古城项目,青少年在莒国古城游览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到莒文化的那一份厚重与沉淀,就好比理论灌输如果能够通过典型示范而形象化,就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第三,道德氛围的熏陶优于个体独处的修养。道德的知、情、信、意、行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慎独”的修养。但是,用“慎独”去要求青少年,显然是过高的要求。青少年的独立性较之于成人要弱,他们的从众心理更明显,他们更容易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家风、班风、校风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在推进青少年德育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良好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营造。
上述三点共同指向德育改进的一个方向,那就是德育的文化融入问题,因为每一种文化总是那么感性直观,可以诉之于每一个个体的感受,影响每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对文化的体验可能浑然不觉而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域的榜样往往都是某种文化蕴育而成,文化兼顾了感性、榜样和氛围等多种功能,离开了文化的德育将是无根基、无血肉、无实效的。为此,笔者写此短文,作为对莒文化新视域下我市中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思考与读者分享,共同思考文化和现实亟需的教育实践。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我们背后是广袤的历经数千年长久不衰的莒文化,而这正是当今时代十分重要的德育资源,值得深挖、整理和弘扬。
(作者单位:莒县刘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