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我的母亲叫大丫

  陈为峰
  民国初年,各地军阀为地盘名利,争斗不断,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有一个叫愢庄的地方,因其交通便利,经济文化环境稍好于周边,对外界新生事物接收较快,好多青壮年在逐利的驱使下,跟随军阀四处讨伐。这些追随军阀四处奔波的青年中,有不少死于无名战火,很多抛尸异乡荒野。在这种情况下,愢庄周边出现了好多因丈夫多年未归且杳无音信而寡居的妇女。有位胡氏,新婚不久的丈夫出征后,多年没音信,有人传言,她丈夫已经死于战乱。
  此时,远在三十里外的张家沟村南岭,有一个面容清秀、身材瘦小、大约十七八岁模样的年轻人,正在替地主边放牛边割草。他叫张三,勤劳善良,但由于失聪,加上家贫无业,至今未婚。
  经好事的媒婆介绍,张三和胡氏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婚后的张三和胡氏(现在应该是张氏)住在村后沟一间草棚子里,虽然贫苦,日子过得倒也顺畅。一年后,闺女出生,取名大丫。
  某日清晨,山沟里一声沉闷的枪声,把张三家安定清贫的生活撕碎。胡氏的前夫外号“胡子”在外烧杀抢掠多年后,竟然活着返乡了。听说媳妇改嫁后,带着一伙子人直奔张家沟,携枪带棒硬生生将胡氏抢了回去。张三一家的日子就这样散了。那时,大丫不到三岁。
  从此,张三独自一人带着大丫过日子。平日老爹需要不停地帮地主做事,像老牛一样没日没夜地耕耘,也只能跟大丫勉强度日。没了母亲的呵护,大丫的日子清苦,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冬冷夏热蚊虫叮咬、头痛发烧、长疮拉稀,还有同龄人对“没娘子”的欺负,这些全凭自己一人硬扛。大丫想娘想得厉害了,张三曾带她翻山越岭,趁夜色掩护,抄近道去过愢庄,走半晚上的山路,只为远远地偷看大丫的亲娘一眼。张三带着大丫去看胡氏这事儿是不能被“胡子”他们知晓的,要不然性命堪忧。那时,胡氏已经跟“胡子”有了闺女。记得有一次在集市上相见,胡氏见到大丫,把怀里闺女正撕咬的鸡腿夺了过来,一把塞到大丫的手里———大丫何曾享受过这等美味?她哭了,她的心在流血,她想要娘,她想跟娘永远在一起。
  好像是上天的有意眷顾,大丫的愿望在次年得到实现———“胡子”死了。
  再次孤居的胡氏想着张三的好,也挂念大丫,就带着两个闺女回到了张家沟,再次跟张三一起过日子。胡氏正式更名张氏。
  回张家沟和张三过日子,是经过愢庄胡家和张家沟张家两个家族艰苦谈判的结果。张三付出了巨额资金作为补偿,因此欠下了多年还不清的债务。
  由于大丫是老大,而且多年没跟娘在一起生活,加上还有俩妹妹,张氏在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偏袒二丫三丫。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家庭还欠了大量外债,大丫在成长过程中受尽了委屈和磨难,印象中的温暖,好像只有邻居的同情和聋汉老爹的爱抚:“大丫,甭哭,有爹呢……”
  穷人多生。张氏来的张家沟后的几年里,又相继为张三生育了一儿一女。
  下面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十岁的大丫就成了响当当的顶梁柱,所有的农活家务都得干。
  十四岁那年,经媒人介绍,大丫出嫁了,嫁给了张家沟山东坡轩辕村一个姓陈的人家,男的大她六岁,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叫陈实诚。
  从此,大丫开始了属于自己全新的生活,小两口过好自己日子的同时,也尽最大力气帮衬着陈家和张家。日子过得虽然不比之前轻松,但有了属于自己的两间草棚,也就有了自己的家,有了新的憧憬。小两口一起养蚕、卖豆腐、开荒种地……在苦乐酸甜的陪伴下,小日子就像山涧小溪一样,跌跌撞撞地过了下来,历经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直到现在,汇入新时代美好的生活这片海,红红火火,四世同堂。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的母亲叫大丫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