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守霞 通讯员 马芳旭
暖春时节,繁花如织。在莒县招贤镇花卉园区,放眼望去,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村寨道路两侧。走进棚内,只见色彩缤纷的玫瑰、扶郎竞相开放,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采摘、栽培、灌溉、养护……
莒县招贤镇有着“江北鲜切玫瑰第一镇”的名号。目前,招贤镇鲜切花种植面积6000余亩,逐步形成了玫瑰、扶郎两大系列,年出售鲜切花10亿多枝,“招贤花卉”热销北京、上海、青岛等大城市,领跑江北市场。而就在玫瑰小镇这张靓丽的名片背后,离不开莒县农商银行的相依相伴和鼎力支持。
每到春回大地时,莒县农商银行便发扬“大挎包”优良传统,成立金融服务小分队,组织开展走访调研工作,客户经理们分组分批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交流沟通,问农困农需,一户一策提供贴心的金融服务,倾力守护着这片娇嫩、致富的花卉园区。
近年来,莒县农商银行聚焦花卉种植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持续开展“四张清单”营销对接,积极推动“整村授信”工程,为辖内花农批量准入、批量授信、批量注册线上贷款,将信贷服务及资金池建在花农“手心”,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2018年,招贤镇一次性流转土地500余亩,建设高标准玫瑰产业园,先期建设玫瑰鲜切花种植大棚57个、66亩联体温室大棚1处,同步推进园区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其中,光是受莒县农商银行资金帮扶的就达26户,金额365万元。
走进产业园的一座大棚,花农田国卫算了一笔账:“俺家的大棚,租金比别的高,每年要8500元/亩,一个棚租金要1.5万元左右。”租金高还要租,为啥?原来,这样的大棚是高标准建设,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种植。“要不是当年农商银行的资金扶持,我也租不起这大棚,扩大不了规模啊!”
聊到园区的发展历程,田国卫回忆,2016年,村党支部为他协调租下了6亩地,帮助他发展小规模花卉种植产业。万事开头难,在他创业初期就遇到了资金短缺问题,是莒县农商银行的信贷扶持政策支撑了他的花卉梦想。
建园之初,大棚建造和苗圃购买等都需大量资金投入,在此期间一度出现资金紧缺。莒县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通过走访调查,最终确定给予20万元贷款扶持,由此,一个花卉品类多样、设施齐备的乡村花卉种植园区应运而生。
近几年,田国卫通过精心培育和努力经营,园区的玫瑰花、扶郎等花卉很快打开了市场,市场价格一直较为稳定,营收更是持续向好。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众多花农的正常生产经营,花卉订单急剧下降,花农经济损失较大,继续生产经营面临着诸多困难,招贤镇四村的李宝增正因此而犯愁。
获此消息后,莒县农商银行招贤支行第一时间组织金融服务队深入李宝增花卉大棚,了解因疫情滞销带来的难题,分析下一个花期市场前景,主动对接提供授信方案,迅速为其办理信贷资金10万元。同时,该行积极协助花农巩固老客户、拓展新客户,鼓励花农增加农作物、蔬菜的产量,共同应对困难。
时下万物复苏,早春花事正盛。李宝增兴致勃勃地给客户经理介绍起今年棚内种植的新品类花卉。站在花棚里的李宝增看着盛开的鲜花满脸笑容,幸福得像花儿一样,洋溢着自信和希望。截至目前,莒县农商银行共发放涉农贷款23216笔、金额123.57亿元。其中发放涉及蔬菜、鲜花产业等春耕备耕贷款185笔,金额3565万元。
历经30多年,从小村庄到年出售鲜切花10亿多枝的嬗变,莒县农商人始终如一的金融扶持和服务功不可没。从花卉产业的起步、发展到壮大,农商人既是“花苗”的金融浇灌者,又是一路相伴的坚定支持者,未来,还将是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参与者,农商人支农支小的情怀和责任担当,犹如缕缕长久不散的花香,沁人心脾、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