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玲玲撰文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的重要举措。
建设高标准农田事关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计,必须坚持高质量、严要求的建设标准。要遵循科学建设原则,加强技术支持,注重质量控制。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考虑土壤、水利、气象等因素,确定土地利用方式、作物种植结构、田间管理模式等。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信息化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化农业设备等,发展智慧型农业,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效益。遵照高标准农田的国家标准,在土壤改良、农田建设、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确保农田达到高质量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不断建立健全“规划布局—建设维护—考核监督—修正完善”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田的巡查和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的顺利建设。各地可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引入技术监督力量,定期开展“回头看”实地查看设施完好程度及管护情况。
一些地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数字造田”等乱象,对此需要加大惩处力度,以增强震慑效应。应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权责,规范建设程序和流程。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主体,也都应纳入监管,促进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
——《光明日报》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