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臧楷文
“出禹时,神垕山。钧瓷艺,贵窑变。始于唐,传千年。列宋代,名窑间。”这首歌谣里讲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制品的烧制技艺自唐朝开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高泽街道泰安路上,就有这么一家陶艺工作室,自成立已有17年时间,工作室的负责人马池彬,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国家、省部级陶艺大赛中获奖,其个人也入选为山东省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会员,荣获“五莲县第一批优秀文化人才”“山东省第五届陶瓷艺术大师”等称号。
近期,高泽街道联合高泽小学走进马池彬陶艺工作室,开展“山东手造”研学活动,带领学生们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陶艺手作的历史,在与陶艺匠人马池彬的面对面交流中了解陶艺泥塑的匠心技艺。
走进工作室,孩子们围绕在马池彬周围认真地听着他讲述陶艺相关的基本知识,“陶艺制作是手艺活,也是功夫活,从取泥制泥,到塑形、上釉、烧制等,一样样工序都急不得。”马池彬拿着手里还没完工的陶艺娃娃边做示范边说,“开眼是最难的,开好了,泥娃娃‘精神焕发’;开坏了,就‘无精打采’。”造型、晾干、上釉、烧制……每一项制作过程大家都听得十分认真,经过老师的现场演示和手把手的传授后,下一秒,当每个人接过分发到手中的泥块时,纷纷跃跃欲试。
看着孩子们忙着尝试刚学到的新技能,马池彬便和我们聊了起来。马池彬说:“做陶,首先是选泥,泥有多种,黄泥青泥红泥瓷泥等,需要根据所做成品的高低温不同,选不同的泥。”
接着,他从里间搬出一小箱红褐色的泥土,说这便是来自高泽街道境内昆山脚下的红泥,昆山泥颜色暗红,经磨筛后质地细小,可塑性较强,非常适合制作陶艺作品。“有时工作室所需泥土量大,从外地购买来不及且成本相对较高,用昆山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马池彬说。
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好奇心不可低估,敲打、揉捏、黏合……用了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每个孩子都制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作品,拿着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陶土小碗,每一张小脸上都洋溢着童稚的笑颜。
“这次带学生们来参加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陶艺文化,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我自己也收获非常大,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高泽小学副校长徐福刚表示。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近年来,高泽街道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持续加大街道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核,把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标志,大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带领宝山石磨加入街道年货节,到推介宝山非遗石磨参加省运会五莲赛区展览、进行网络直播带货,宝山非遗石磨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从帮助李家官庄妇女成立“妇女微家”,深耕传承纯手工鞋垫传统技艺,到开展基层妇女创业技能培训班,邀请高校电商培训师为“绣娘”们培训电商运营技巧,李家官庄手工鞋垫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除此以外,陶艺、昆山玉刻、西云门民宿等,都在该街道的保护挖掘下焕发勃勃生机。
高泽街道将继续盘活文化资源、激活非遗文化,以提升辖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群众文明程度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着力点,用更多优秀文化来服务社会、以更多创新形式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