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崇法
(接上期)
7月16日,敌合击街头,因我军已由街头转移到洪凝以东的松柏林一线,敌人扑空。是日夜,松柏林村西山沟一家农舍里,灯火通明,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和梁兴初团长正在研究部队跳出合围圈之后下一仗的打法。经过一番讨论,二人都盯住了地图上的三关口。当时敌自以为得计,误认为驱我出滨北的目的已达到,“扫荡”部队遂于17日,开始向莒县方向撤退。我13团乘敌撤退之际,抓紧战机,出奇不意集结于五莲山区三关口,发起全歼伪张步云部皇协军第五旅的战斗。
三关口是个30多户的小村落,地势险要,是当时莒(县)、日(照)、诸(城)三县的边界中心,又是五莲山区通往东西北方向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颇为重要。为此,张步云派其精锐皇协军、号称“大胜旅”的主力第5旅5000余人驻守,就是想以此控制五莲山区。当时敌伪正进行大规模的“扫荡”,驻守三关口的敌人根本料想不到我军会对其采取行动,这正是我军歼敌的好时机。当我13团接受了攻打三关口的任务后,即由街头、竹园等地向松柏林一代集结。梁兴初组织营以上干部详细勘察地形后,根据敌情作出了战斗部署:一营在三关口北面和东北面担任主攻;二营从西向东迂回三关口以南,利用夜间在敌近处隐蔽,从背后袭击敌人,并断其可能逃跑之路;三营七连由三关口西南向东北进攻;三营八、九连作为团的预备队。当晚各营进入攻击位置。天空下起雨来,指战员们匍匐在阵地上,全身泡在冷水里。
7月17日晚,13团冒雨沿着深山峡谷间陡峭的山路隐蔽急进。9时许,各营按照预定作战方案,进入指定位置。此时,一营一连二班进入距敌碉堡二三十米处的地方,敌尚未发觉。18日4时,团部发出攻击信号,我各营立即向敌开火。敌在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下,乱作一团,仓促应战。我一营趁机从东北,二营从南,连续拿下3个山头,敌人蜂拥逃进村内。睡梦中惊醒的伪军旅长张文正拎着手枪从指挥所里出来,见村内乱成一团,就大声叫道:“不许跑。谁跑我打死谁。赶快占领北山头!”他的话音刚落,北山头上扫来一排子弹,有几个顽军倒下了。原来该新兵连是由我地下党员打入敌部所筹建,借此里应外合抢占了北山头,突然调转枪口向顽军开火了。此时,我一、二营和三营七连,先后攻进村里,与敌展开白刃战。七连战士王勇,膀大腰圆,一人连捅7个敌人,刺刀弯了又捡起敌人的大枪继续拼杀,直捣敌人指挥部。这时新兵连不断喊话,发起政治攻势,许多伪军放下了武器。张文正见败局已定,慌忙带着护兵乘雾东逃。敌残部失去指挥,纷纷向西南沟底败退溃,恰好落入我伏击圈,遭痛击后,只好向我投降。
三关口战斗,历经9个小时激战,毙敌副旅长以下官兵112人,伤敌76人,俘敌588人(内有连、营长10余人),缴获机枪5挺,长短枪407支,子弹3000余发,电台1部。我军牺牲17人,伤54人。经过此次战斗,张步云部锐气大减,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动。
开创滨北抗日根据地三关口战斗后,梁兴初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又率13团迅速向盘踞在竹园、街头的张步云部逼近。7月19日黄昏,梁兴初指挥13团向张步云第1旅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毙伤敌200余人,余部败逃叩官、户部岭、焦戈庄一带。此后,13团又紧接着横扫高泽、张家沟等敌人据点,歼敌一个先遣支队和张步云第1旅一部。
至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梁兴初等率部冒着炎夏酷暑,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毙伤敌伪顽1000余人,粉碎了日伪的“扫荡”,收复滨北330多个村庄,30万人民获得解放。
为加强滨海区北部(滨北)的抗日工作,1943年9月2日,山东军区决定成立滨海第一军分区(滨北军分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任命梁兴初为军分区司令员兼13团团长;刘西元为滨北地委书记兼兼军分区政治委员和13团政治委员,军分区机关驻洪凝、中疃一带。
滨北位于滨海区北部,即莒(县)日(照)公路以北,台(儿庄)潍(县)公路以东,胶济铁路以南,东临黄海的广大地区。内有五莲山、九仙山、马耳山、藏马山区和诸胶平原。北通渤海地区,南靠滨海腹地,东连胶东,西接鲁中,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在这一地区有日寇内田第五混成旅分布于青岛、胶县、诸城、日照、石臼所、莒县、泊里镇等,并沿铁路、公路建有据点,由伪军配合防守。日照县伪保安大队朱信斋约600余人盘踞在沈疃、石沟崖,活动于莒(县)日(照)公路一线。莒县伪保安大队莫正民3500人,活动于莒县周围地区。山东省伪国民自卫军副司令兼第一集团军司令张步云万余人,分布于诸城附近。伪保安第12旅张希贤1600人,活动于诸城以西地区。伪滨海警备军李永平3600人,盘踞于泊里镇及周围,活动于诸城至日照公路以东的藏马山区。
在这一地区的敌人,日军战斗力较强,以大队为单位划区掌握伪军统一行动。伪军体系庞杂,内部矛盾大,吃喝玩乐,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使这一地区的老百姓灾难深重,民不聊生。
面对复杂的形势,为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建设和地方武装,梁兴初与刘西元等党政军领导先后建立了莒(县)北、日(照)北、诸城和诸莒边等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了县大队、区中队。同时积极开展对日伪军的武装斗争。此时,张步云部伪一旅在街头、竹园遭我沉重打击后,龟缩于叩官庄、焦戈庄、户部岭、潮河一带,修建了据点,企图固守。我军对其实施围困兼打击战术,以新一一一师为主,13团一营及诸城、日北县大队相配合,结合当地民兵,日夜围困断其粮草,并进行政治瓦解宣传。由于措施有力,敌内部矛盾扩大,士气低落,纷纷逃亡,1944年春逃到诸城,逃窜时,被我军歼200余人。1943年9月,梁兴初率13团二营和特务连,北越台潍路,歼顽伪厉文礼部1个营。接着乘势横扫敌伪据点,转战26天,开辟了莒县、诸城、安丘边区,将滨北与鲁中南连成一片。尔后,13团二营教导员于应龙率六连配合莒北县委王东年在这一新区开展工作,并以六连为骨干,组建了莒诸支队,王东年任支队长,于应龙任政委。至此,滨北与鲁中地区连成一片,为下步集中主力大举歼灭敌伪创造了有利条件。
机动灵活歼日伪
1944年1月22日,13团按照滨海军区的统一部署,与新一一一师、莒中独立营和军区教导队等部,配合担任主攻任务的滨海军区6团,参加了著名的石沟崖战斗,生俘了日照县伪保安大队长、作恶多端的土匪朱信斋,铲除了甲子山区20万人民的心头大恨。人民群众以“坏蛋朱信斋,杀人不眨眼。恩人八路军,杀猪(朱)过年呀,人人都高兴”等民谣欢庆胜利。
1944年7月,梁兴初等又率13团参加了山东军区开展的讨伐李永平的战役,连克藏马、龙古等敌据点。8月14日,日军调集五十九师团所属53、54团各两个大队,独立第五混成旅一部,六十五师团71旅团的一个大队,以及伪军吴化文、刘桂堂、张步云等计1万余人,向我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至9月1日,日伪军7000余人,分6路向我滨北五莲山区的街头、石场、洪凝、罗圈为中心进行合围清剿。梁兴初率滨北军分区主力跳出敌人的合击圈,从侧后打击敌人,与之周旋。同时,日北、莒北、诸城各县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在交通道口、村落、广泛开展了地雷战、麻雀战,昼夜不断地袭扰日伪军,迫使敌人避开大路,专走小道、走河边、走山沟,搞得敌人疲惫不堪。9月6日,13团发现洪凝北十里的大郭村有敌埋伏,并有骑兵活动,梁兴初司令员与刘西元政委当即决定分区、地委机关立刻出发,经张家庄、罗圈东山,速向西南石场方向转移。我军避开了伏敌方向,从两股敌人间隙顺利突围出去。当我机关、部队隐蔽冲出包围圈后,担任掩护的分区特务连的两个排,秘密接近敌军的后尾,出其不意地抓捕了十几个俘虏。当敌人发觉后,我军已过了石场占据了四方山阵地。在与敌对峙至天黑后,我军又悄然转移了。敌人调兵遣将,组织所谓的大“扫荡”,最后又以损失100多人为代价,宣告失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朱德总司令发布进军令,限期解除当地日伪武装,坚决消灭拒不投降之敌。根据当时的形势,山东军区于是月将滨海第一军分区机关和滨海军区6团、13团、独立团合编为山东军区第一师,梁兴初任师长,梁必业任政委,下辖1、2、3团。在山东军区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全国的大反攻。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梁兴初率部英勇作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与日照和滨海人民结下了鱼水般的深情。是年9月挺进东北时,他将在当年出生取名“滨海”的第二个女儿,托付给莒县一老百姓家里寄养。1941年在淮海出生的名为“淮海”的大女儿则由挑夫担着(一头是孩子,另一头是小孩吃用的东西)行军北上。
解放战争时期,梁兴初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师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第十六师师长、第十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志愿军三十八军军长、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5年10月5日,梁兴初这位一生戎马生涯、骁勇善战、在朝鲜战场被誉为“万岁军”(三十八军)统领的常胜将军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3岁。在即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这位当年在日照和滨海这片热土上战斗过的我军卓越的优秀指挥员!
本文参考文献:1.任桂兰、李宗儒著《统领万岁军——— 梁兴初将军的戎马生涯》;2.江拥辉、凌少农《五莲山区作战历程记》;3.《八路军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