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洪
(接上期)
九仙山,让苏公才华永世昭赫。苏公,让九仙山秀色华夏闻名。苏公说过,他还要回来的,可一去不返,独留空楼了。六十六载人生,他自四川眉山出发,去过许多地方,东到登州蓬莱,南到海南儋州,北到河北定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再加一个密州,应是“四州成就苏东坡”。
有了白鹤楼,有了白鹤栖息地,就有了心灵的港湾,有了文人骚客的倾吐宣泄和隐退修行。宋以后,九仙山名气日盛,逸民聚集众多,至晚清多达两千余,成为“文章之府”和江北最大的“逸民集散地”。就有了邱橓、臧惟一、李澄中、王开基、丁野鹤、刘翼明、张氏四逸等的鹤落鹤起,鹤鸣鹤舞。当代鸿儒李存葆、梁衡、苑利热切关注,不断往还,成为当代文化坐标。“苏酒”很是邪乎,让人一醉难醒,却永远找不到解药。那些苏粉和鹤的崇拜者慕名追随赶来,一咏三叹,一醉方休,留下了唱和诵吟:
丁惟宁:“独发千里瞻依在,遥见云头鹤往还。”
唐文焕:“白鹤归华表,青山做主人。”
王化贞:“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归来息此宫。”
张献之:“来时如月去如烟,白鹤玄芝常作友。”
钱允治:“我欲吹箫乘鹤去,相期黄石白云间。”
丁耀亢:“夜深鸾鹤云来近,林静星河上月初。”“王子吹箫过海东,翩然一鹤来相从。”“自是神龙游沆瀣,安知孤鹤老樊笼?”“万峰尽处石门通,鹤老犹栖霹雳松。”“人民猿鹤化,城郭海桑榆。”“近招辽海鹤,共渡赤诚桥。”
陈烨:“知君蓬累缘仙骨,出处无劳猿鹤猜。”
张侗:“松风久相待,鹤梦未曾分。”“鹤巢蓬海结,象迹石民开。”“岩覆危巢从鹤懒,瀑翻急雨见龙飞。”“松雪层层低白鹤,床砂汩汩呕红泉。”
王十二:“仙翁鹤氅衣,揖我为石丈。”“白鹤不复来,化作松间雪。”
李澄中:“夜来笙鹤近,仙路入微忙。”
马明经:“春明好下南州榻,尊酒鹤亭共论文。”
徐田:“身到雪山消障碍,鹤归辽海验桑田。”
本升:“有时海月上东峰,鹤吟鹳笑石楼空。”
金奇玉:“老人骑鹤去不返,枝头挂锡秋风晚。”
王肇晋:“神龙不见尾,笙鹤遥空声。”
王化贞《题白鹤楼》:“兴来不惜醉如泥,笑把山人铁笛吹。我说是仙君亦信,谁能海上觅如归。”
房文斋:“不是灵岫胜神功,何来丹顶雪衣踪?学士椽笔写大字,笑生彩墨绘金瓶。地车横走千峰倒,石雨纷坠玉厦倾。何方慧眼识宝箴,春风楼上白鹤鸣。”
……
多情的不止是我,还有一批批南来的、北往的闲云野鹤。文友王文正,在马耳山下长大,是个苏文化研究专家,苏公所有治地他都一一拜访过。十二年前,他背着自己的传记文学《不合时宜——— 苏东坡人文地图》书稿,骑车自杭州苏堤出发,历时一周,于仲秋节赶到诸城超然台,次日又折回白鹤楼,他想告诉苏公,依然有很多虔诚者在追随他、研究他、享受他。九仙山文脉永存,鲁东南灵性不竭,有情者接踵而至,都是缘于这人、这楼、这鹤。
那个春天,桃花依旧笑春风,我和一批文友来到白鹤楼遗址前,凭吊苏公,咏吟明月词。追思先贤,感慨万千。遇到一位牧羊长者,谈及苏公和楼,老人捋一把胡子,猛吸一口老旱烟,说,“他可真是个大能人啊,一辈子操心的命。楼一定有,他也一定来过。”
一位汉中老兄说我家乡的白鹤楼没有他家的黄鹤楼名气大,我笑了,“你晓的吗?南有黄鹤楼,北有白鹤楼。”黄鹤楼因了李白、崔颢,白鹤楼可是苏公亲笔题写、勒石为证的。
白鹤楼在,苏轼在。白鹤楼坚如磐石,苏东坡虽死犹生。他的灵魂融入了九仙山,每一块如鹤的石头都是他的影子,他一心为民的情怀一脉相传。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他就会心一笑,他的子民后代还一直思念着这位百姓官、大文豪,传承着他的精神,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
山若有情山亦老,满山的石头长出了石花,石花里藏满了记忆、写满了故事。明月起落仙山,苏公与白鹤同在,石祠同玉楼呼应,苏公与“第一山”永存!(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