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拜谒九仙山

  胡德强
  虽去过几次九仙山,只不过每次都是陪同客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暇细细品味。
  九仙山位于五莲县城东南约十六公里处,从县城出发,驱车用不了半小时。九仙山海拔697米,却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著称。山的扬名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据我妄断,宋代文豪苏轼留下的“九仙今已压京东”应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够引起苏轼注意的山毕竟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据当地人讲,九仙山的得名与神话传说中的“八仙”有关。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聚会路过九仙山上空,从云上往下看时,只见一座奇景秀丽的山上,竟然没有花草树木,便要探个究竟。唤来山神打听,原来此山被一个火龙控制着,以致如此。八仙大为震惊,决定除掉此害。于是,八个神仙各展法术,一番苦斗,擒得火龙,永镇山底。八仙又撒下花种,移来树木,到东海借得雨水,于是,一座不毛之地变成了美丽的花园。此后,当地人为纪念八仙,连同山神一起,把山叫做“九仙山”。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无须再去较真,山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已不那么重要。但是,古时的人们敢于战胜灾难的决心和勇气,从一个方面得到了佐证。
  自汉朝佛教传入中国,无寺不成山,似乎也成了一个定律。九仙山自然也不例外。自宋代始,山上就建有寺院,现存的兴云寺遗址,历经沧桑,依稀可辨。兴云寺原名侔云寺,位于万寿峰下,建筑规模宏大,是方圆几百里的香火圣地。九仙山之五朵峰于明万历三十年神宗赐名五莲,自成一山,五莲山光明寺的香火一天繁盛起一天,大大压住了侔云寺。为此,九仙山的和尚把“侔云寺”改名为“兴云寺”。从字面上看,有兴起云来遮盖住光明之意。五莲山的和尚不甘示弱,马上筑起“镇云亭”。原本建寺的目的无非是劝戒芸芸众生一心向善,谁会想到竟成为两家和尚斗法的工具。孰是孰非,没有讨论的必要。山是无法改变的,永远矗立在那里,改变的永远是世俗的争论。
  我无法理清是山因寺显,还是寺因山名。我也无法理清出家人是怎样打发时光的。抛开了万丈红尘,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守着一座寂寞的大山,听着一成不变晨钟暮鼓的声音,念着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经卷,迎来送往着进进出出拜山的人们,就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吗?或许我不该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毕竟能够横下决心到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生活,一定有着自己的道理。
  一座山的名声大噪,绝非仅凭传说和建一座两座的寺庙就能做到,它的扬名应该与自身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到文化,就不能不提文化名人,后人只所以热衷于将自己的东西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挂起钩来,即便看上去那么牵强,甚至于有些荒唐,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无非是,这些文化名人能带来许许多多直接的益处。
  细数与九仙山有渊源的还真大有人在。他们在此隐居也好,避难也罢,反正与山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有着最早知名度的首推孙膑,明代的丁氏父子也声名不凡。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孙膑书院”,据传是孙膑当年著书立说的地方。孙膑乃战国齐国军师,齐国都城在今天淄博市的临淄,与九仙山相距不算太远,孙膑曾隐居此山读书的可能性似乎比较大。只是,我搜遍史书查无实据。而丁氏父子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毋庸置疑的史实就是,至今尚伫立在五莲县丁家楼子村,据今约有四五百年的“丁公石祠”。父亲丁惟宁,明嘉靖进士,诰授中宪大夫。曾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巡抚直隶、湖广郧襄兵备副使。据不完全考证,此人正是《金瓶梅》一书的作者。儿子丁耀亢,著有《续金瓶梅》。
  去年夏日,我专程去了丁家楼子村。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子,被九仙山揽拥怀中。我到的时候已是下午三四点钟,站在村口北望过去,阳光照耀下的九仙山,群峰剑削,高插云表,奇石突兀,拔地而起。斯时斯境,不由你不肃然起敬。你无需再说些什么,你早已被大自然的雄伟和瑰奇所折服。这次来,我有一个任务在身,就是找寻到一点丁氏父子之所以到这里隐居的缘由。看着眼前的一切,已没有必要再去探询丁氏父子为何会选中这里。是啊!一个游历官场宦海数十年的人,是很能够参透人生玄机,看破人生红尘的。到一个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地方,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应该是丁氏父子最初的真实想法吧!丁氏父子已然做到了。然而,世上之人能做到如此的又有几人哉?如我辈等世俗之人往往只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谁还管得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流连于石祠前的“仰止坊”,默默注视着“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的楹联,我再一次理解了丁氏父子。
  与九仙山有着渊源的文化名人还有很多,前面提到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不用再提,只清代的张侗、李澄中、张衍等等,就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他们或吟诗作画,或独辟一处隐居赋闲,总之,生命中已浸透了山的灵魂。
  九仙山是幸运的,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一串串任后人津津乐道的记忆。然而,九仙山又是不幸的。山还是那座山,在不大崇尚旅游的年代里,人们却不曾想到它的价值。在二十世纪中叶,人们的心思还没有多少空闲用到这上面。彼时的九仙山是一个尚待闺中的少女,空有着一幅姣好的面容和丰厚的文化内存,却没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揭开九仙山神秘面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准提高到了一定层面,不再追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发现许多过去不曾发现的催化剂,回归大自然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由此,人们对于隐藏在大自然中的山川村落便有了一种虔诚的向往。九仙山幸运地又赶上了,再一次激起人们的造访正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愿每一个到过九仙山的人都能够真正认识九仙山。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6 版:副刊·文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拜谒九仙山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