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洪生
(接上期 2024.11.30《日照日报》A2)
位于沭河上游莒县盆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集西头和段家河遗址,分别检测出水稻的植硅体;陵阳河和小朱家村遗址虽未发现直接水稻遗存,但经人骨的食性检测分析,当时陵阳河人和小朱家村人食谱主要为粟、稻类植物,其中陵阳河人以稻米为主的占66.4%,小朱家村人以稻米为主的占34.9%。丹土遗址亦在一些土样中检测出水稻植硅体。研究证明,龙山时代的日照地区稻作农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水稻是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比较接近现代的粳稻地方品种。
两城镇遗址地处沿海,雨量充沛,适合水稻种植,考古显示有大量与稻作文化相关的遗迹遗物,其中一处地层出土91粒粟、2粒黍、448粒稻,还有小麦、野大豆、黍等作物种子,葡萄、李子等水果也已出现。中美联合考察队调查资料证实,两城地区龙山文化数量当在千处以上,接近目前海岱地区龙山文化遗址的总量。山东大学有关专家认为,日照地区龙山文化遗址全部属于两城类型,龙山时代日照地区农业已被证明存在与其它北方地区和粟作农业有异的稻作文化。“最迟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如江苏连云港地区、山东日照地区和青岛地区以及胶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稻作农业经济,其中某些地区甚至已经超过粟类作物成为当时农业的主体。”(栾丰实《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
三是以农固本,创制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原始农业时期先民非常重视农器,将之视为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特别石制农具作为生产力提高以后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日照地区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其中东港区秦家官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大量石片和刮削器、砍砸器。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石制农具达到鼎盛期,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型农具如石刀、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石镰、石锤等大量出现,在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街道苏家村遗址出土的石器有镞、锛、刀、斧、铲、钺、凿和磨石等,质料以绿泥岩和流纹岩为主;在两城镇遗址出土石器3000余件,且都经过琢磨,通体光滑、棱角分明,有些还有圆滑的穿孔,甚至发现石质农具原材料的产地。从对两城镇龙山文化植物遗存分析看,“野生植物种子尤其是杂草类和豆类种子,在样品中发现的数量远远多于栽培植物种子。”这表明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生活主要来源靠渔猎和采集,而在原始采集经济时期,原始人以采集野生植物芽叶、果实或地下根茎为生,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逐渐将其变为栽培作物,开始原始农业。“据出土的原始农具推测,日照原始农业可能只有整地、播种、收获、加工四个环节,这一点与其它地区的新石器农业文化特征一致。在这四个环节中,除了播种可以直接用手操作外,其它过程都需要使用工具。”(张雪晨《龙山时期日照地区发达的原始农业》)如在整地方面可能耜耕与火耕相结合,即用石斧、石锛砍倒树木,晒干放火焚烧;采集野生谷物先用双手摘取,逐渐使用石刀、蚌刀,进而改为石镰、蚌镰,极大地提高了收获效率。至于谷物去壳,在日照地区亦不外乎“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周易·楚辞》)也就是掘地为臼,铺上兽皮或麻布用木杵舂打,是为“地臼”,再后用树干制作便于移支的“木臼”,最后才使用石头制作的“石臼”。
到了汉代,海曲古城遗址发现冶铁作坊,海曲汉墓出土铁刀、匕首,五莲县昆山故城遗址出土铁耙、铁锄、铁鏊、灯等,表明日照地区在汉代就有铁器应用于生产生活,农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四是因势利导,逐水而居。人类生存离不开水源。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趋利避害,逐水草而居,这就使日照古代遗址大多位于水源丰富、利于农耕的山前冲积平原、河湖台地与支流交汇处滩地,以便利用水源,而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形成肥沃土壤,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以莒县陵阳河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表明,莒地原始农业发展除得益于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在于先民利用沂、沭、潍三条大河及众多支流,构成纵横交错的古代水系,不仅保护城邑,也有利于灌溉,充分展示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利智慧。丹土遗址亦发现有排水和防范洪水作用的壕沟,以及出水口、蓄水池等遗存;两城遗址边缘和中心区域几条环绕壕沟,直接与河流相通,可能用于控制水流灌溉农田;尧王城遗址周围则有密布的河网,其中内城西城墙建在河道东侧,将河道作为天然护城河,并将环壕与河道连通,河水引入环壕,而东部和南部河道作为第二圈城墙护城河,则将河水巧妙引入北侧环壕,形成核心区城址四面环水的格局。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通过详细勘探,确定日照苏家村遗址为一处典型的龙山文化环壕聚落,环壕内的面积为8.9万平方米。莒县段家河龙山文化遗址东距古河道仅100米,文化层厚约两米,遗存极为丰富。进入西周、春秋之后,日照先民更多地开掘水利与引泉灌溉工程,如莒国故城除护城河外,周围还有“四湖”(西湖、土山湖、葛河湖、陵阳湖)、“四泉”(裴泉、庞泉、龙泉、石井泉)、“四泊”(涝泊、九里泊、满堂泊、灰子泊),五莲山亦有“五泉”(漱玉泉、般若泉、洗钵泉、锡扣泉、放生泉)等,有的至今润泽沃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