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不开颅“巧取”垂体瘤,助患者——
重燃再见光明的希望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通讯员 郭佳
  垂体瘤,作为一类颅内肿瘤,被称为“内分泌腺之王”,当垂体内出现肿瘤时,其所分泌的激素失衡,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垂体瘤的威胁,手术切除往往是患者寻求康复的首选路径。然而,部分患者在历经手术之后,仍需面对肿瘤复发的严峻考验。
  就是这样一个微小垂体瘤,让张先生陷入了双目失明的困境。面对这一打击,张先生经历了从保守治疗到决定手术的艰难抉择。幸运的是,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张先生不开颅“巧取”垂体瘤,重燃了他再见光明的希望。
  时间回溯到16年前。年仅40岁的张先生(化名)首次遭受到视力模糊的困扰,经当地医院确诊为垂体瘤,并随即接受了手术治疗。本以为手术即是康复的终点,然而,没想到9年后视力模糊的症状再度袭来,复查结果显示垂体瘤复发。张先生再次接受了手术,但遗憾的是,术后视力并未改善,手术效果甚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视力模糊症状愈发严重,并伴有全身乏力,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在家人的陪同下,张先生来到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寻求治疗。
  颅脑核磁共振检查验证了张先生病情的严峻性:蝶鞍显著扩大,内部可见不规则类圆形组织肿块,鞍底明显下陷并伴有骨质破坏,视交叉上抬,紧邻的颈内动脉部分被肿瘤包裹。结合临床表现,医生诊断为垂体瘤复发并伴有出血,即垂体瘤卒中。
  首选手术治疗。但张先生前两次手术导致其解剖结构紊乱,正常解剖结构已无法分辨,加上术后瘢痕、粘连以及鞍区复杂的血管神经等因素,手术难度极大。
  面对张先生复杂且紧迫的病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首批入驻专家金铮教授与王兴强主任团队迅速行动,经过深入讨论与充分准备,决定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中,金铮教授与王兴强主任医师团队充分利用神经内镜技术的优势,通过全视角观察,精准定位肿瘤,成功将被肿瘤紧紧包裹的颈内动脉安全解剖分离,并彻底切除了所见肿瘤组织,同时精心保护了周边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减少对内分泌功能的干扰。术后,张先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视力与视野显著改善,体力也逐渐恢复,很快康复出院。张先生及其家属对手术非常满意。
  神经内科主任王兴强介绍,垂体瘤作为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功能性垂体瘤会过度分泌激素,导致内分泌失调症状;而无功能性垂体瘤虽然不分泌或分泌量不足以引起明显症状,但肿瘤体积增大时会压迫周围结构,引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垂体瘤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在治疗方面,垂体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对于某些功能性垂体瘤,药物可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而对于较大的肿瘤或药物治疗无效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此次市人民医院联手吉大一院专家团队,不开颅为张先生微创取瘤,创伤小、恢复快,也标志着该院在该领域微创手术取得了新的突破。
  金铮表示,垂体瘤切除不全导致的肿瘤残留是术后复发的关键原因。一般而言,只要肿瘤被彻底切除,复发率将大大降低。金铮教授提醒,尽管垂体瘤的治愈率较高,然而其潜在的影响再加上复杂的症状表现,促使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尤其是当身体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加强大众对垂体瘤的认知与关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隐匿于脑内的“内分泌杀手”,为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重燃再见光明的希望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