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孙晓梅 通讯员 李丽 报道
本报讯 随着冬季气温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也在增加。近一段时间,不少医院因卒中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加。什么是脑卒中?为什么会在秋冬季节高发?又应该如何来预防呢?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相关科室医生,听专家解读科学应对脑卒中这一疾病。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何在天气转凉时高发?
诱发原因:寒冷会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引起血压升高,脑血管更易破裂出血;寒冷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小动脉痉挛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寒冷可使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促使血栓形成,进而堵塞血管引起发病;气温变化与脑卒中患病风险密切相关。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罹患脑卒中的风险升高1.13%,脑卒中死亡风险升高1.2%。寒冷的天气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小板升高、血压易波动、血液黏度增加。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脑卒中家族史等。
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机称为时间窗,目前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起病4.5小时内。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溶栓治疗:通过溶栓药物把堵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供血,减少缺血脑组织坏死。
取栓治疗:针对颅内大血管闭塞。通过导管经血管内到达闭塞部位,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恢复闭塞部位血流。取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6小时以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以内。
手术/介入/药物治疗:急性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确诊需要积极寻找并尽可能消除病因,同时进行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急诊手术,其中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急诊行动脉瘤栓塞治疗。
如何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的预防可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同时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预防脑卒中也极其重要。
希望大家能借鉴预防措施,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可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重点做好自身疾病的控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若发现不适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