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预防为主、服务为先,推出“职业健康管家”机制,探索创新职业健康监管模式,我市卫健部门——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以前啊,每天在车间工作,总担心着环境会影响健康。现在可不一样了,公司不仅定期安排我们进行全面的职业健康检查,还不断改进防护措施。现在工作起来心里踏实多了。”近日,在日照市超捷机械制造企业车间内,一名在车间工作多年的老工人一边忙碌着,一边欣慰地说。
这名工人的话,道出了日照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积极变化。近年来,我市始终将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积极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秉持预防为主、服务为先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职业健康监管模式,全力筑牢职业病防治的坚固法治屏障。
源头防控 筑牢职业健康法治防线
为了全面掌握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实际情况,我市精心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查机制。通过开发职业病危害调查小程序,将关键的职业病防治法律义务转化为17条简洁明了的题目。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只需拿起手机轻轻一扫,就能轻松进入自查界面,对照题目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上报。
市、县两级监管单位会对企业上报的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实时汇总数据并建立管理台账,动态掌握全市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接害劳动者数量以及职业病防治措施落实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截至目前,已有1500余家企业完成自查上报。
紧抓企业负责人“关键少数”和企业劳动者“关键群体”,我市持续强化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教育。紧盯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加大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力度,将法律和政策提前“送上门”,督促其主动落实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确保新项目高质量上马。去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四送四进”、专题讲座、现场交流座谈等法治宣传活动57场次,发放宣传材料2.3万余份。
同时,还对第二产业3个行业领域、6家企业共230名一线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素养调查与干预,并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培训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中小微企业主要负责人及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其守法自律意识和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靶向帮扶 创新职业健康管理模式
我市在职业病防治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推出“职业健康管家”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职业健康管理服务。
按照“政府帮扶作样板,企业自主能延续”的工作模式,构建“政府帮扶引导、企业定制需求、机构提供服务、部门监督管理”的职业健康管家工作机制。由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从全市选取重点行业领域中小微企业120家,由政府统一购买“职业健康管家”服务包,帮助企业全面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逐步引导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职业健康管家服务机构根据服务事项要求,开展“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指导企业对所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治理,推动中小微企业提高防治水平,确保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接害劳动者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率、职业健康培训率均全部达到10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在“职业健康管家”服务期满后,各级监管部门将及时督促企业继续参照服务标准,落实各项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履行职业病防治法定义务。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自行定制“职业健康管家”服务,确保各项职业病防治法定义务能够持续、有效履行到位。
完善体系 提升职业健康监管质效
为了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着力构建严密的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职业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知》,明确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职业病防治监管职责,构建市、县、乡三级职业健康监管体系。
监管执法坚持包容审慎与风险防控并重。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以教育整改为主。推行“信用+监管”模式,目前已完成968家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对风险等级高的150余家用人单位实施重点监管,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后仍拒不整改的,实施信用联合惩戒。
为了提升监测能力,申请市级经费21万元,为区县疾控中心采购检测设备,提升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工作质量。与此同时,加大职业病诊疗康复能力建设,依托市人民医院筹建市职业病防治院,依托日照港口医院成立市职业病诊疗中心,市域内新增2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总数达到12家,区县公立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一组详实的数据,记录着我市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上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级监管体系,掌握1500余家企业信息,完成968家用人单位风险分类,重点监管高风险企业。对18家技术服务机构质控检查,提出46条整改意见,查处6起违法行为,评价4家机构信用等级。50万元资金到位,为120家企业服务,近2000名劳动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