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周围,发现于1934年。北距日照市17公里,东距黄海5公里。遗址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西倚老牛头顶、双山、白云寺等山系,南望竹子河和天台山,北靠傅疃河和奎山,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核心分布区位于南辛庄河东、北岸的岗地前缘,南北落差明显,最大高差在10米左右。尧王城遗址作为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面积约为400万平方米,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尧王城龙山古国的“都城”。1977年,遗址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王湘、祁延 霈在鲁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尧王城、两城镇、丹土等遗址。1978—1979年临沂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遗址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揭露了少量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址、墓葬。1992—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龙山文化房址20多间,各类墓葬50余座。2012—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连续进行了6次发掘,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发掘的主要遗迹有城墙、环壕、道路、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器物坑、灰坑、墓葬等,出土遗物数量近万件。2016年,发掘区主要集中在内城东北部和外城墙南部。发掘表明,该处堆积包含龙山、汉代和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前者为主。2018年,发掘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房址等遗迹。其中墓葬呈片分布,内部叠压、打破关系较少,明显与人为的排列安排有关。此外,墓葬区与居住区距离较远,当时的城内应该有了明显的功能区划分。另一方面出土了较多遗物,丰富了尧王城类型的内涵。2019年的发掘集中在内城的东北部,主要揭露了一批龙山文化时期和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龙山时期的堆积主要为房址、灰坑和墓葬,房址建筑方法有木骨泥墙和土坯垒砌两种。2020年,为配合岚山区尧王城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的实施,对南辛庄子东北部的原小学院子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揭示了较丰富的大汶口、龙山、汉代文化遗存。其中墓葬11座、房址1座、汉代水井2口。
2015年,中央电视台用了近40分钟篇幅的纪录片专门报道了该遗址。蛋壳黑陶杯,是近几年发掘最大的亮点。在以往的发掘中,发现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蛋壳陶碎片,就已经不易。而这次,考古工作者竟然找到了基本完好的器物。蛋壳陶杯壁很薄,稍不留意就会再次破碎。敞口、杯、柄、圈足工艺都十分复杂。它的外表漆黑黝亮,有些部位的陶胎甚至比蛋壳还薄。在今天有机器辅助的情况下,要把陶胎做得既均匀又薄如蛋壳,实属不易何况是在4000多年前制成的。据专家推测,蛋壳陶并非实用器,更可能是一种礼器。能使用蛋壳陶器随葬的墓主,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在尧王城遗址发掘的墓葬中,部分尸骸的形态,让在场的考古人员十分震惊。它呈现出的是“上身仰、下身俯”的奇怪姿势。并且其胳膊和大腿都严重变形。专家们认为,它在下葬时,全身显然是被紧紧捆绑着。这种葬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考古人员尚未得出定论。不过,人骨考古专家对遗骸研究后发现,沉睡在这片墓葬中的许多人,生前应该患有严重的骨质增生,都曾被腰椎增生的病症所困扰。
此外,遗骸普遍存在严重的龋齿症状,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虫牙”。专家们判断,普遍的龋齿现象,说明这里的先民生前已经以淀粉含量较高的谷物为主食了。4000多年前居住在尧王城的龙山人,很有可能已经开始种植相关的作物。经植物考古学家对土样进行采集和浮选后,确实发现了碳化后的黄豆和小米籽粒。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先前的结论。通过龋齿的现象,考古研究为我们还原了4000多年前龙山人的饮食习惯和农业生产状况。
经过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尧王城遗址相关研究逐渐深入,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尧王城城址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是目前黄河下游地区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城址。尧王城遗址的发掘建立了鲁东南地区文化编年体系和年代框架,确立了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尧王城遗址的发掘推动了龙山时代研究的深入,对于阐释“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开始,对出土陶器、动物、植物、人骨等相关遗存进行重点关注和研究,坚持多学科合作研究的理念,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方面工作,为全面揭示与复原尧王城遗址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证据。
(以上稿件选自《日照历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