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
“太感谢了!当天就调解成功,省了打官司的麻烦!”在岚山区巨峰镇综治中心,村民谭某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连道谢。几天前,她骑电动自行车与刘某的摩托车发生剐蹭,双方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原本以为要闹上法院,但看到村里张贴的“综治中心”明白纸后,谭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调解室。当天下午,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和法律顾问便联合介入,通过以案释法耐心劝导,双方当场签下赔偿协议。“这里真是说事拉理的好地方!”谭某感慨道。
这样的高效调解,在岚山区并非个例。近年来,岚山区整合信访、司法、公安等多部门资源,打造区、镇两级综治中心。群众遇到纠纷,只需“进一扇门”,就能在16个接待窗口找到对应服务。从邻里矛盾到交通事故赔偿,从劳资纠纷到土地争议,这里集纳了综治、法律援助、12345热线等功能,甚至还能通过“山东解纷码”小程序线上申请调解。“过去跑断腿,如今一站妥。”岚山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说。中心还创新“远程视频调解”,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隔空说理”。
调解不仅要有效率,更要有温度。在岚山的调解室里,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一杯热茶、几句乡音,矛盾便在“拉家常”中悄然化解。通过打造“老船长调解”“一壶茶调解”等特色调解室,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真正将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茶喝透了,气也就顺了。”村民老李的宅基地纠纷便是这样解决的。
专业的事还得专业人办。岚山区在交通事故、医疗、劳资等20个重点领域成立专业调委会,1735名调解员中既有退休法官、民警,也有行业专家和乡贤。“早一天解决,就少一家愁容。”今年以来,全区调解成功率高达93.9%,这支“能调事、会调事”的队伍功不可没。
化解矛盾,关键在“早”。岚山区152个社情民意联系点像“神经末梢”深入村居,网格员、法律顾问、治保队伍常态化走访,一句“家里有啥难处”就可能避免一场冲突。“把问题拦在冒头前,社会才能更安澜。”岚山区综治中心主任说。
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心。今年以来,区、镇两级矛调中心受理4547件,化解4271件;一审民商事案件万人诉讼率和万人刑事警情率持续下降。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群众的口碑。黄墩镇刘大娘因土地流转和村委会闹僵,调解员冒雨上门,3小时聊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多部门联合调解,不用我们来回跑!”农民工老陈拿回被拖欠的工资后,特意给调解员送去锦旗。
如今的岚山,从区级综治中心到村头调解室,从“线上解纷码”到乡贤“和事佬”,一张多元共治的“平安网”越织越密。在这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不是口号,而是老百姓摸得着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