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母亲的黄酒
  

 李素英
  酒酿,是糯米、水和酒曲的混合发酵物,旧时叫“醴”。它的酿制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清代。其制作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酒精含量极低,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酒酿,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特别是江苏南部、浙江、湖南、皖南等地,酒酿很受追捧,几乎家家会做,常年吃。
  我最早知道有酒酿这种美味甜品,是2006年9月份,县妇联组织各单位妇女干部外出考察。在黄山脚下吃团餐,上来一盆甜汤,里面荡漾着洁白的米粒,沉浮着丝丝缕缕的蛋黄絮絮,散落着橘红色的玲珑小桂花。我盛了一碗,用小勺慢慢送进嘴里,甜而不齁,香而不腻,汤汁嫩滑,清爽可口,一尝就上瘾,我一勺一勺,头也不抬地喝完那一碗,意犹未尽。站起来,要盛第二碗,但出手慢了,盆已见底。问服务员,知道了这是酒酿金桂蛋花汤。
  回家后,我对酒酿念念不忘,去超市寻找。我买了一瓶,拿回家,打开,翕动着鼻翼,凑在瓶口闻,虽没有黄山的酒酿香气,但也能满足口腹之欲。
  我对酒酿的依恋好像久旱的庄稼对雨水的渴盼,走到哪里也离不开它。2020年初,我去香港迎接将要出生的小外孙,抵达后直奔菜市场,寻找酒酿。过了一段时间,亲家母也来了,她看到我爱吃酒酿,说做给我吃。她很快买了糯米和酒曲,三四天后,酒酿做出来了,浓稠绵密的糯米渗透着清澈微白的汁水,散发着悠悠醇香,吃上一勺,甜糯柔滑,唇齿生津,是我买的酒酿不能比。
  一盆酒酿,很快被我们三人蚕食一光。再做,我让亲家母指导,全程我操作,也做出了同样可口的酒酿。从此一发不可收。我买来糯米,做酒酿,分给同事同学朋友和邻居们,深受赞美。
  有一次我做了一盆酒酿,闺女说要喝米酒,我用细密的笊篱过滤汁水,她站在旁边盯着看,馋得快要流出哈喇子,这一幕像极了我小时候依偎着母亲,看她过滤黄酒的情形。黄酒是用黍米,加陈曲和酵母做的。从我记事起,家里一直有黄酒。母亲身体不好,常喝中药,许多药引子就是黄酒,我很喜欢黄酒的味道,也跟着喝。我们村里会做黄酒的人不多,母亲心灵手巧,干活细致严谨,很会做黄酒。母亲热心善良,乡里乡亲常来找母亲代做黄酒。街坊们只用瓢子或面布袋盛来黍米,母亲自己赔上陈曲和引子,做好的黄酒过滤到人家拿来的瓷坛或盆子里。剩下的米渣,母亲在湿漉漉的黍米里掺入玉米面,摊放在盖垫上,边晾边发酵,晾干后就成了引子。人家来取黄酒,母亲连引子一起送出去,人家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就是我家的。母亲用纸把引子包成小包,分给左邻右舍,发面用。
  母亲去世后,我的三餐四季里没有黄酒,生活缺少了七色彩虹。
  好在自己学会了做酒酿,生活有了滋味。做酒酿枸杞蛋花汤,蒸酒酿馒头,煮酒酿汤圆,做酒酿水果捞,干吃酒酿等等,都让我开心无比。有酒酿的陪伴,每天都甜蜜。
  平淡的日子,寡味的生活,常因一碗甜糯爽口的酒酿汤而心生欢喜。快乐很简单,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云雾里,它在一粥一饭的烟火日常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海曲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母亲的黄酒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