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 650 年历史的古村落,正以党建为引、文化为脉、数字为桥,让古韵与孝善共融。五莲县于里镇小窑村——
全媒体记者 马秀萍 田文佼
盛夏七月,晨雾漫过双凤山的轮廓,探花府的雕花窗棂漏下细碎金光。五莲县于里镇小窑村家风文化广场上,大屏幕正播放着清廉文化宣传片,穿着汉服的孩童临摹着“孝亲笃行”的家训———这幅动静相衬的画面,正是如今小窑村最鲜活的镜像。
这座沉淀着650年历史的古村落,正以党建为引、文化为脉、数字为桥,让耕读传家的古韵与孝善新风共融,在乡村振兴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红脉扎根 老村的精神火种
“解放战争时期,小窑村相继涌现省级‘支前模范’‘战燕支队’,十余年里出了35名烈士、英雄无数……”7月8日,在莒北革命史国防教育基地,中国电信日照分公司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高继强的声音穿过展柜,与泛黄的战地照片共振。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与褪色的立功奖状静静陈列,阳光透过窗棂在展台上投下菱形光斑,仿佛在诉说那段峥嵘岁月。
深厚的红色基因在无形中代代相传。近年来,小窑村以红色精神为引领,立足发掘、保护、传承发扬悠久的乡村文化和示范区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从乡村文化阵地、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治理、实施红色精神传承项目等方面入手,通过全面改造提升的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将“红色元素”嵌入服务中心功能布局,打造全市廉政教育基地。今年以来,共接待来自各机关单位、中小学校等的研学参观活动60余场次。
墨香流韵 古建里的新故事
“‘待人以谦和为首,治家以勤俭为先’,这是我们管氏家训的精髓。”在百年管氏祠堂,须发皆白的管大爷正在给孩子们讲述“一门五进士”的故事。“乐善好施”碑与电子屏上滚动的科举史料相映成趣,拓片工具整齐排列在条案上,墨香与古木香在穿堂风里萦绕,让这里成为研学最火爆的打卡点。
家风如雨,润物无声。小窑村深挖“探花故里”文化IP,复原魁星阁、修缮20处百年老屋,推出“科举体验”“红色记忆”等4条研学线路。五莲一中旧址陈列馆里,院士校友的手稿与VR设备让学子们沉浸式感受“学风促民风”的传承,并衍生出的汉服租赁、拓片体验等新业态。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在此设立的产学研基地,更让古老村落接上了青春气。
数字织网 屏幕后的暖时光
“叮———”电话铃声响起,系统显示小窑村75岁的杜大娘按下了紧急呼叫器,该村村医与党员、退役军人迅速响应。这个由中国电信日照分公司援建的智慧助老平台,为独居老人配备一键报警器和视频摄像系统,还将会实现无人机巡逻与智能音柱组成立体防护网。“在外打工也能通过摄像头看俺娘晒被子,平台还会提醒她吃药。”村民管仁理的话道出了数字红利。村里党员、退役军人与公益岗组成的服务队,响应速度从20分钟缩短至8分钟。
今年,该村还推出的“孝善积分”系统,将照料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成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暮色中的小窑村,探花府的灯笼与智慧路灯交相辉映。这个曾因“功名辈出”闻名的古村落,如今正以“党建强基、文化铸魂、数字赋能”的新姿态,书写着文旅研学带动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研学大巴载着欢笑驶离,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民们笑着拉家常,盘算着下一步要把百年老屋改造成精品民宿———属于小窑村的好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