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当太阳抵达黄经105度,通常在7月6日至8日之间,便迎来了小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还不十分热。小暑的智慧深深植根于古代中国对天象的精准观测。古人对小暑的认知更凝结于三候之中: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蟋蟀因地面过热而躲入庭院角落,鹰因地面气温过高而选择在清凉高空中盘旋捕猎,这些物候现象生动描绘了暑热步步紧逼的节奏。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作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盛夏,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小暑过后不久,通常迎来初伏(头伏),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三伏天”正式开始。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管秋粮,丰收有希望”。莒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小暑农事围绕大田作物展开。夏玉米管理是核心,结合降雨或灌溉及时追施攻穗肥(尿素),并喷施锌肥防“花白苗”;在沭河、袁公河等流域的水稻种植区,此时正值分蘖盛期末期,需排水晒田控蘖,促进根系下扎,为壮秆大穗打基础。
沿海地带,渔业活动独具特色。此时正值伏季休渔(5月1日至9月1日)中期,渔民们并未停歇,而是集中整修渔船、补织渔网,为开海后的秋汛生产厉兵秣马。海上养殖区则是一片繁忙,投喂饵料、检查网箱、监控水质、防治病害(如浒苔),确保海带、牡蛎、鱼类等健康生长。
小暑时节,日照人的饮食既遵循节气养生之道,又充满海滨特色。“吃伏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汉书》中就有记载,“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该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传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五莲、莒县等地农家会炖煮羊汤,认为能排汗祛湿、温补气血。常配以当地香椿咸菜或辣椒油,风味独特。
在漫长的历史中,小暑也催生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唐宋时期,宫廷有“赐冰”消夏的惯例;民间则流行“晒伏”,将衣物、书籍曝晒以防霉蛀;更有“食新”之俗,用新收获的谷物祭祖尝新,感恩自然的馈赠。
小暑,这盛夏的序章,不仅承载着古老的时间智慧,更在日照的山海田园间,书写着生动的耕耘故事与生活滋味。当热风拂过黄海的碧波与起伏的丘陵,当汗水滴入肥沃的土壤与忙碌的网箱,人们以顺应天时的智慧与勤勉,在炎炎夏日里孕育着金秋的希望。
(供稿:日照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 秦泗奎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