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秋 朱晓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置于核心地位,这既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应对复杂挑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战略指引。三者各有侧重又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驾驭复杂改革全局的方法论基石。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这“三性”,是新时代将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所在。
系统性是改革的方法论基础。它要求我们以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审视改革,将其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单兵突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牵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调整,一项关键环节的突破,也需要配套措施的协同跟进。若缺乏系统思维,就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甚至引发政策冲突与谬误。增强系统性,意味着在谋划改革时,必须像绘制精密图谱一般洞察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考量改革的连锁反应和综合效应,确保各项举措相互支撑、耦合联动,形成环环相扣、行稳致远的改革链条。
整体性是改革的核心追求。它强调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国家发展的整体目标,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改革实践中,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将局部改革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中考量,确保地方探索、部门创新始终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部署。这要求我们超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局限,坚决防止改革举措因局部得失而偏离航向。增强整体性,就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引导各方面深刻认识到,唯有局部服从整体、当前衔接长远,改革才能凝聚最大共识、激发最强动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效能和人民福祉的整体跃升。
协同性是改革的攻坚利器。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单靠某一领域、某一部门的努力往往难以奏效。协同性要求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壁垒和地域界限,形成上下贯通、左右配合、高效联动的改革合力。它既体现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上,中央为改革把舵定向,地方发挥首创精神并及时总结经验;更体现在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密切协作上,面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等综合性改革任务,必须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明确主责,强化协同,确保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攻坚克难。
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三性”犹如改革巨轮的三重保障。系统思维是科学谋划的导航仪,确保改革方向清晰、路径合理;整体观念是价值引领的定盘星,确保改革初心不改、目标坚定;协同机制是攻坚克难的推进器,确保改革力量聚合、破障前行。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深刻领悟其精髓要义,并在改革实践中一以贯之,我们方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将制度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在新时代的壮阔航程中劈波斩浪,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微山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