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创主体地位,畅通成果转化路径,实现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日照——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当山钢日照公司以4.61%的研发投入强度锻造出“齐鲁冠军炉”的绿色锋芒;当阿米精控用30%营收投入换来纳米级测量技术的自主突破;当万通液压以“压强式”研发投入攻克“纯水液压缸”等关键技术———这些企业的创新实践,正是日照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市科技局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上下真功夫,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跃升。通过建立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工作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路径,实现了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创新资源与市场主体的高效对接。
根基在供给。筑牢高质量科技供给的根基,是稳固创新生态的关键。近年来,市科技局建立起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工作体系,制定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支持政策,为产业创新明确培强路径和发力方向。同时,强化科技资源沿链赋能产业创新,为每条重点产业链匹配至少1家产业研究院或技术转移中心,精心布局“一链一高校、一链一专家团、一链一首席专家”,吸纳157名专家与链上企业深度合作153项,让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实现“双向奔赴”,让创新的种子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生根发芽。
关键在主体。抓住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激活创新动能的核心。市科技局坚持“链式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务,近三年争引省企业研究开发补助资金5980万元,惠及企业988家,为中小企业创新“减负松绑”。坚持“精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常态化开展“科技走基层 创新下午茶”活动,选派195名科技专员长效服务企业,近三年争引落实首次认定高企补助资金1.1亿元,惠及企业676家,让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坚持“靶向发力”科技领军企业,引导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攻关重大科技任务,目前在研科技项目358项、其中省级165项,以3.4亿元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入24.8亿元,促进企业开发创新产品400项以上,让领军企业成为创新的“领头雁”。
路径在转化。紧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路径,是实现创新价值的重要纽带。市科技局推动企业需求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加速转化,打造“智汇日照”科技合作品牌,近两年发掘企业创新需求110项,链接108家高校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促成科技合作286项,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建立与成果转化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机制,深入开展投贷联动,投资科创项目13个,5家企业获省科技股权投资5800万元;与22家银行、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累计帮助225家企业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0.36亿元,为成果转化注入金融活水。
科技为翼,产业翱翔。未来,全市科技系统将继续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系统思维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坚持“科技即产业”理念,持续完善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工作体系,配套企业培育、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案,打造“2+N”工作体系;秉持一县一特色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选优育新壮种苗,培基固本强骨干,链式培育创新主体体系,确保年内实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50项以上,助力企业打造创新产品矩阵。
全面夯实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实行“市县共建”模式,加快崂山实验室海水战略资源绿色开发中试基地、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建设,确保年内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家、市级平台10家以上;探索“异地孵化”模式,鼓励各区县、功能区与创新资源丰富地区共建孵化器,建立成果遴选、资金(基金)加持的全程服务模式,到2027年引育项目20项以上。
全面构建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强化人才服务,创新“人才飞地”,确保年内引进外国高端人才20名以上、专业人才200名以上;强化金融服务,探索开展市级科技股权投资,确保年内科技贷备案4.5亿元;强化转化服务,畅通产业需求与创新资源交流渠道,确保年内推动产学研合作100项以上,让“企业敢创、人才愿留、成果快转”的创新生态在日照大地愈发生机勃勃。
从科技供给的坚实根基,到企业主体的活力迸发,再到成果转化的顺畅高效,日照市正以科技创新为经、产业创新为纬,编织出一幅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画卷。随着“2+N”工作体系的完善、创新平台的升级、生态环境的优化,这片土地必将持续释放创新潜能,让科技与产业在深度融合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更强音,为我市经济腾飞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