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三伏”之中的“中伏”前后,是一年气温的巅峰时刻。今年情况比较特殊,20日刚入伏,22日便是大暑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白居易在《夏日闲放》中描述道:“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恰是此间炽热凝滞的生动写照。
大暑节气蕴含深厚的自然哲学底蕴。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首候腐草化萤,古人观察到萤火虫生于枯草间,遂以浪漫想象解释腐草化为萤火虫;二候“土润溽暑”,大地被暑气蒸腾,土地湿润,闷热难当;三候“大雨时行”,溽热至极常伴雷雨倾泻,暑热稍得疏解。
东汉刘熙《释名》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精准道出了大暑时天地如蒸笼般的气象特征。此时副热带高压牢牢掌控我国中东部,阳光直射,地面热量持续累积,全国大部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农谚“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便是对此时酷热的经典总结。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成为常态,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易遭遇持续伏旱,所谓“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对农作物构成严峻挑战。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这极致的暑热,于人而言是苦夏,于草木而言却是恩泽,此时光照与热量充足,催发着万物最蓬勃的生长能量,是农作物生长冲刺的关键节点。《管子》有云:“大暑至,万物荣华。”田野里,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大豆开花结荚,水稻拔节孕穗,农事活动围绕水肥管理紧张展开。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面对炎热,民间形成了独特的消暑养生与饮食传统。南方普遍有“饮伏茶”习俗,以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中草药煎煮成茶,清凉祛暑。而在山东日照,也有许多不一样的习俗。莒县有“吃伏羊”的传统饮食习惯,一碗羊汤下肚,寓意着吃到“福羊”,这是莒文化的美好祝福,与当地“过门笺”一样,是先祖们留在岁月中的记忆。
虽值酷暑,日照乡间的生活智慧与邻里温情不减。在绿荫匝地的庭院或海风轻拂的檐下,村民们摇着蒲扇,聚在一起纳凉话家常。村头巷尾,常闻绿豆汤的清香飘散,这是当地最普遍的消暑饮品。
大暑,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场炽热修行。腐草化萤的浪漫想象、吃“伏羊”祈福的虔敬之心,无不彰显着中国人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大暑虽以酷烈著称,却蕴藏着华夏民族深刻的生存智慧与坚韧精神。
(供稿:日照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 秦泗奎 李响)